构建人与水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

时间:2020年10月12日 09:2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房惠玲 王云祥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第二届中国节水论坛专家学者发言选登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王云祥 文/图

  

  

  金秋十月,黄河两岸层林尽染,兰州城掩映在美丽的秋色中。

  10月10日,第二届中国节水论坛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节水领域的专家学者1300多人齐聚兰州,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全国节水思想交流大会。

  

让“母亲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薛松贵:70多年来,黄河改变了过去的长期改造面貌,这个成就非常巨大。黄河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承载了超过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14%的经济总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了80%。目前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地区水资源已经超过了承载能力,水资源短缺制约着高质量发展,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升。为此,首先黄河源区要加强保护涵养水源,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若尔盖等水源涵养区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上游地区应突出节水控水,筑牢生态屏障,实施深度节水和控水,实施上游重点河段防洪工程建设,增强水资源的调配能力,遏制宁蒙河段新悬河发展态势,加强推进青海引黄济宁等水源工程建设。中游地区应抓好水土保持、协调水沙关系,保护水生态。下游地区要保障防洪安全、带动绿色发展,实施下游河道治理和提升工程,推进引黄灌区的现代化改造。河口及三角洲地区要稳定入海流路,加强湿地保护,实施控导工程新续建,进一步归顺河口河势,稳定现有流路,建立黄河口国家公园。同时,要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统筹考虑全流域水资源科学配置,实施上控中优下还,构建一线七库、干支统筹、南水调配、东西均衡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以节水扩大发展空间。要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包括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完善用水定额标准、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严格用水监管,建立健全有利于节水的最佳体系,科学调水,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教授杨开忠:甘肃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绿色生态在全国的地位是逐渐攀升的。让黄河流域人民生活更美好更幸福,首先要提升绿色竞争力。进入市场机制,我们需要的要素会流出黄河流域,这显然就是因为黄河流域在产品要素市场上缺乏绿色的竞争力,也就是绿色生产力低。要想复兴黄河流域,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好,必须千方百计抓住绿色生产力这个要害。有了绿色的生产力,我们在市场上就会获取新的能力,才能够在新的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大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黄河流域生产和贸易相对集中,这样一种机制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经济发展难以充分利用绿色的交易效益、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布和竞争优势,从而严重制约了黄河流域绿色产业要素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必须要让黄河生态变好。

  同时,要吸引人才到黄河流域来。地方生态品质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生态系统服务外,还包括为人才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设施,开放包容、多样化的环境,之间这些要素是不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因此,为了吸引或集聚人才,必须在不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品质的同时,配套建设其他各项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私人服务,全面提升治理生态系统服务黄河流域地方品质。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赵西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去年以来沿黄河各个高校科研院所分别成立了研究机构,推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其实黄河流域河套灌区、汾渭平原、引黄灌区是全国粮食主产区,黄土高原是经济林果和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短缺矛盾突出,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的27%,亩均水资源量为全国的20%,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黄河流域变化不一致,中游向暖干化方向发展,干旱频率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春旱和夏旱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

  要保证水安全,同时要保证粮食安全,必须维持农业用水。要加强黄河流域全产业链节水潜力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厘清用水主要影响因子,实体水与虚拟水统筹,构建流域需水预测模型和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节水潜力评价模型,构建流域水资源承载规模的多标准协同配置模型。要重视黄河流域农业节水全过程和关键环节,基于水、粮食、能源、生态协同的水源优化配置、灌区输水、田间用水过程,实现节能减排和生产与生态协同,最终形成一个农田水、肥、药一体化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在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坚守资源环境与生态红线基础上,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节水从点滴做起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在我国农业是用水大户,2019年全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1.2%,部分地区超过90%,农业用水在节水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用水效率有了很大提高,2019年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4,但与先进国家0.7-0.8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进一步挖掘农业用水潜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开展农业用水革命,不仅对于节水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要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搞好农业水资源台账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已经实施5年,节水取得了明显成效,要总结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进一步深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主体积极、节约高效的农业用水制度。要大力培育抗旱节水优质作物新品种,创制关键设备与制剂,创新种养业节水增效标准化技术体系,创建区域农业绿色节水增效新模式,培育科技型节水龙头企业,形成可持续发展新机制。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重点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努力将其建成农业节水先进示范区,在辐射推广农业节水中发挥更大作用。农业结构性节水具有很大潜力,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动有利于农业节水的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发展“利水型农业”,为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浩宇:科技创新对节水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大禹的“三网”模式,简单来讲,就是通过“看得见的水网”“看不见的信息网”和“看得见又看不见的服务网”实现融合发展。大禹集团将每颗作物当作电灯泡,水库当作发电厂,用现代化灌区输配水网络将其链接,再辅之以信息化手段构建智能信息网加以高效管理,然后用一整套服务网络来保障系统的可持续运营。简单说,就是以“水网”硬件设施为抓手,依托“信息网”的建设,保障水网安全运行24小时不间断的同时,收集农业种植生产端、市场端的数据,以“服务网”为链接,通过水肥一体化、农产品质保等服务手段,对农业种植方案、管理流程等过程形成有效的干预,使农户、企业、政府三方受益。做到这些,就必须要有一个中枢“决策指挥系统”。为此,大禹集团初步建立了大禹“灌溉大脑”体系。通过信息网连接的物联网硬件装备,感知水网要素,传输整编数据;“灌溉大脑”搭建模型、运算分析、科学决策、控制水网,同时支撑社会化服务网,推动三网协同融合,实现农业节水和高质量发展。

  

节水工作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甘肃省科技厅副厅长巨有谦:甘肃地处西部内陆,干旱少雨,很多地方极度缺水。这里的老百姓探索了好多节水措施。目前,要重视科技创新对节水工作的支撑引领,设立甘肃省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级节水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大力研发推广示范先进实用节水技术。长期以来,科技系统在节水技术领域,通过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培养人才队伍,持续加大对节水事业的支持。

  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节水是一项长期工作,要从娃娃抓起。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机械节水灌溉创新联盟形式很好,我国高校应该在这方面承担更多工作,加大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步伐,积极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为社会提供节水服务。在节水方面,加强产学研结合会更好,需要集中行业力量攻关推进,我觉得这样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自己作为节水员,要更有信心,要拿出一些好的办法解决一些卡脖子问题,培养一些创新型人才。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做出更大的成绩。

  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终身名誉主席、大禹节水首席科学家高占义:如果把排出去的水拦截起来再利用,这样就会实现高效节水的目标。我们在节水之时应该减少化肥的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整个灌区现代化改造过程中,灌区水资源评价应该是一个完整系统,要将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灌溉水、生态用水等方面结合起来,加快节水技术成果转化,为节水提供智力支持。把产学研结合做到位,建立相互关系,企业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化,加快灌区现代化发展步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胡笑涛:通过节水产业领域的新理论、新业态和新技术相结合,更新大学节水教学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厚植教学资源、改革考核方式,提高科教协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开拓节水专业视野。共建实践实训平台、创新实践实训模式,通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多元化考核等教学方法的完善,全面推进智慧农业水利专业建设。另外,要加强校内外、课内外教育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行教师与行业工程师联动,推动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解决制度短板,持续推动专业发展。构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链条,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促进智慧农业水利专业发展与融合。

  江苏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李红:大力发展作物水肥药高效利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灌溉装备行业技术应用服务体系。高校要加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灌溉创新型人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准确定位政府、企业与高校间的关系,既要激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又保证风险利益的主体企业肯投入、乐于投入,形成“产学研”合作链条的良性循环。结合“中国制造2025”“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等规划的实施,提升灌溉装备企业的生产、制造水平和能力,走灌溉企业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我国灌溉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农业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副主席邓铭江:水是西部地区发展的生命线,我们研究分析了我国资源、人口、环境的空间分布格局,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提出了西部“水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从水文气象与流域水资源角度看,这三条线构成了西北的“水三线”,由东向西分别跨越西北地区黄河流域、半干旱草原区和内陆干旱区三大资源区,并具有显著的自然人文和地理特征。“水三线”跨越了中华文明与黄河文化,河西走廊与丝路文化,欧亚大陆与西域文化的人文地理空间。西部“水三线”的空间格局是以地缘政治、区域经济、生态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的一种区域空间发展战略。“水三线”对于破解胡焕庸线、阳关线和奇策线,实现国土空间均衡发展、改变西部面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水进入河西走廊,突破“胡焕庸线”,对建设河西生态走廊具有重大意义。节水增效是永恒的主题,但是西线增源调水、开源调水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重大之局。

  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助理、教授王全九:创建土壤环境要素和气象要素作用效能的区域,通用作物生长模型,构建区域水盐调控与水体质量及生态用水实时预报与预警系统,加强农田控害增效水盐调控,促进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构建区域水盐调控与水体质量及生态用水的实时预报与预警系统,要以提升土壤供养能力和作物生产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水分驱盐促生和肥料转化能力为突破,以改善作物生理生长与光合效能为关键,以促进工作系统物能转运与生产效率为手段。

  长江科学院副院长、教授陈进:严格落实省市县三级区域总量控制,推进总量指标到流域水系的分解细化工作,形成区域和流域相结合的用水总量控制体系。制定完善行政区用水定额标准,强化定额覆盖性、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严格定额应用;持续提升用水强度标准,有效控制水资源需求增量,大幅压缩水资源需求存量。推进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和跨流域或区域调水工程水量调度工作,积极探索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机制,逐步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秩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手段,建立智能化管理网络,从严叫停审查通不过的项目,使节水真正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条件,从源头上把好节水关。

  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处长李金山:进一步深化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共识、加强政策宣传与激励,引导农民自觉减少化肥、农药、杀虫剂等的施用量,自觉保护农业农村水土环境。突出解决好“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的问题,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管理、政策等措施,做好灌区设施配套、渠系运维管理、田间配套管理,真正实现农业节水及绿色用水。要实现建设与管理并重,灌溉与排水并重,协调发展。

  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振华:我国大田滴灌完成了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规模化应用推广的转变,应用区域覆盖国内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甚至季节性干旱的湿润区,并走出国门,援外输出到中亚、非洲等几十个国家,实现了从技术、设备产品、设计、理论等一系列创新和发展,基本构建了以大田滴灌为核心的农业种植、机械化耕作、精准灌溉、水肥一体化、材料加工等完整的技术体系,将大田滴灌应用对象扩充到几乎所有灌溉对象,实现了贵族化的滴灌经济作物到平民化的大田滴灌作物转换,有力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今后,我国大田滴灌应做好顶层设计,政府主导投入,逐步向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低能耗、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发展。

  

投融资改革助力节水产业发展壮大

  

  水利部科技推广与产业处原处长、全国合同节水产业创新联盟(筹)理事长肖新民:要形成人人主动节水的市场机制,按照不同地区水资源状况、每个行业平均用水量进行优化,公平赋予,不分先后,生而有之。水资源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必须执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要将每一个用水户转变成为水资源的生产者。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就是通过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用水户节水改造项目,促使用水户从耗水者成为产水者的创新模式。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搭建的水资源管理交易平台,可以保证水费征收有效、水量交易可靠,政府与用水户、用水户之间更加互信。搭建了平台,全社会就会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研制开发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政府购买节水效果服务形式的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就可以广泛推广应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就会大规模投入涉水行业,助力节水产业发展壮大,水权交易市场才能够真正激发出巨大的活力。

  甘肃省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崇锋:要积极推进水价成本公开与成本监审,确定合理的水价调整周期,完善水价听证制度,建立水价补贴补助机制,加快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和调整机制,推行阶梯水价,使水价真正体现“节水优先”的治水方针和水资源的稀缺性,突出水的商品属性。改善水利水务工程造血能力,夯实水市场良性发展基础。积极探索发行企业债、公司债、扶贫(绿色)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开展多种途径融资,合理架设间接与直接融资相匹配的投资结构,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对已建成水利基础设施和水务一体化合作过程中获取的存量资产,以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资产融资。对投资建设水源及二水源所形成的水面及置换的土地等资源,以开展水产养殖、林果种植、文化旅游等方式,实现水利衍生资源的再开发融资。在水源、供水、污水处理和中水利用主产业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通过深加工方式向纯净水生产供应、通过科技创新向提取热能供热等产业延伸,增加企业现金流,增强融资能力。

  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耳东:加大“腾笼换鸟”力度,积极盘活现有水利水务资产。保障社会资本合法权益,与政府投资项目享有同等政策待遇。扶持做强水利水务投融资企业,加快推动企业上市,鼓励以债务性融资工具进行资本市场融资。围绕水的自然属性、商品属性、政策属性,深入研究涉水事项的战略性、公益性、功能性特征,统筹考虑,分类施策。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取向,对涉水法规是否到位、缺位,红线、底线是否严格执行,进行全面梳理,对市场如何发力进行反复论证,注重两手协同发力体制机制的系统性研究。力争通过税收与价格的综合作用,理顺各类水源比价关系,引导形成合理的取用水顺序;全面开征水资源税和适度提高水价是政府管好水、市场用好水的根本。

  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农林牧渔/中小市值/海外首席分析师吴立: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日常需求,如肉、蛋、奶的需求逐年增长,对动物蛋白原料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国内供给极限,如何提升国内土地产出潜能越来越重要。这也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要义。目前在资本市场,甘肃大禹节水有潜质。非常期待在农田水利投资大发展的时代,大禹节水一方面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一方面能为资本市场投资者“助利”,为股东创造更好的回报!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