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苹果富农家

时间:2020年10月14日 16:0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任建祥 王服邦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任建祥 王服邦

  金秋十月,苹果飘香。静宁县百万亩苹果喜获丰收。

  

  

  在李店河流域、葫芦河流域及312国道沿线,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丰收的喜悦中,静宁县果农和苹果企业迎来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赛园赛果赛技活动。此次活动将通过晒学比评、展示精品、交流学习,全面激发广大果农建精品园、务精品果的比学赶超劲头,从而提升全县果园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赛园赛果赛技活动期间,记者跟随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工作人员来到甘沟镇水坪村果农王玉家的果园,王玉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种苹果已经快30年了。她说,在种庄稼这个行业中,她最爱的就是种苹果,也最喜欢种苹果,而且在种苹果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对于自己能评上“务果能手”,她颇有些自豪地说:“我务苹果不但脱了贫,还走上了小康路!家里房修了,儿子房买了,连车也买上了。我能做到这些,感觉真得很不错了!还是党的政策好,要不是前些年政府‘逼’着我们栽果树,哪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在静宁县,像王玉一样依靠种苹果走上脱贫致富路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这也得益于静宁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壮大苹果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富民强县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确立了以果兴农的发展思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三十年如一日,不变调,不松劲,不停步,促进了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的发展格局。

  静宁苹果产业历经30多年发展,先后经历了零星栽植、探索起步,政府引导、示范推广,规模化扩张、产业化经营三个阶段,实现了质和量的跃升。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的李建明1989年6月从甘肃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农业技术员,一直从事果树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末“静宁苹果”刚刚起步,到依靠苹果让全县果农走上富裕之路,他不但是静宁苹果产业发展的亲历者,也是见证者。对此,他感触颇深地说:“静宁苹果产业可以说带动了全县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全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建明介绍,静宁苹果产业发展中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在全县坚持走适宜区全覆盖,“科技培训、技术引导、示范推广”一体发展的路子。技术方面,总结了简单实用的常规管理技术,便于老百姓掌握。品种选择方面,选择了晚熟、耐贮运的富士、秦冠作为主栽品种,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尤其是选育出“成纪1号”、“静宁1号”两个新品种,对静宁苹果的果园效益产生了积极推动,平均价格比原品种提高30%以上,亩纯收入可以达到3万元以上。

  显著的果园效益,带动了广大老百姓管园、建园的积极性,使果园建设由原来的行政推动变为广大果农的自发行动。同时,根据全县苹果产业发展实际和市场供需变化,静宁科学提出“稳量提质强牌增效”的发展思路和“以现代工业理念做大果业、以现代流通理念做活果业、以现代金融理念做强果业、以现代生态理念做好果业”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苹果产业由简单生产型向科研创新型、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由单一环节型向全产业链型的现代果业发展。

  

  

  至目前,静宁县苹果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00万亩,苹果产量达到88万吨,年收入约39.6亿元,“静宁苹果”品牌价值评估达152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640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实际的富民强县新路子。一个个贫困村实现整村果园化,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变成新型职业农民,全县19.6万贫困人口依靠苹果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静宁县也成为全省第一、全国闻名的苹果生产基地。静宁苹果产业为普通老百姓趟出了一条脱贫增收的致富路。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