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换得幸福来

时间:2020年11月24日 18:17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张小兵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张小兵

  进入冬季,庄稼归仓,忙碌了一年的群众大都闲了下来。但走进华亭市上关镇上关村手工制品扶贫车间,却是一派忙碌的景象,缝纫机的“哒哒哒”声此起彼伏,妇女们穿针引线做着各类手工制品。

  “车间主要加工制作布鞋、鞋垫、虎头枕头、棉袄等生活用品。”上关镇副镇长赵娜介绍说,“有来自镇周围村子的30多名妇女长期在车间务工。”

  

  

  早阳村村民谭小玲到扶贫车间上班前,仅靠务农维持生计。

  “想外出务工,有庄稼拖累,再加上年纪大了,担心工作不好找。”谭小玲说,“家门口建起扶贫车间,农时务农,闲时打工,方便得很。”

  “我平时就喜欢做针线活,布鞋、虎头枕都会做。”谭小玲介绍,做娃娃穿的小布鞋,一天能做两双,一双卖30块钱;棉袄一天能做一套,卖80块钱。

  谭小玲很珍惜这份工作,她每天来得最早,常常走得最晚,就是想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

  “冬季家里基本没有耽搁,我坚持在车间干活,一月能挣2000多块钱。”谭小玲说,“这对我一个农村妇女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上关镇很多四五十岁的妇女都有手工纳鞋底、做布鞋、做棉袄的传统。看到这个“商机”,镇上积极衔接,建立了手工制品扶贫车间,对自愿从事手工制品制作的妇女进行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巧手”,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实现了贫困农民就近就业。

  “这里冬不冷夏不热,活也轻松。”谭小玲说,“干活期间,我们还能在一起拉拉家常,不觉得心慌,精神还好。”

  赵娜告诉记者,受传统观念影响,扶贫车间成立之初来务工的人很少,很多妇女认为靠这门手艺挣不了钱,自己也做不出什么成绩。但在镇上的引导和扶持下,看到身边人去扶贫车间上班拿到工资,越来越多的妇女决定走出家门,用双手创造财富。

  “现在大不同了,妇女可以自己赚钱,观念转变了,也更自信了。刚来车间上班,她们不善于表达,都是埋头干活儿,现在大家熟悉了,车间里气氛也活跃了。”赵娜说。

  “扶贫车间开进村,务工顾家两不误。”在华亭市其他乡镇,这种方便、灵活、受欢迎的扶贫车间也是各具特色、红红火火。

  在马峡镇青松中药材饮片扶贫车间,妇女们正忙着切割、晾晒、包装各种中药材。

  

  

  现年37岁的杜红丽是蒋庄村老庄社人,家中6口人,两个孩子还小,公婆年迈,丈夫在家种地,家庭收入单一。

  扶贫车间成立后,她就进入车间,从包装员到原料保管员,再到车间工艺流程负责人,勤劳善学的她工作出色,年年进步,工资也从最初的七八百涨到了现在的三千元。

  在该市河西镇仿真花扶贫车间里,只见妇女们将一根绿色的塑料细管在中间穿上铁线,然后将白色的塑料花头与塑料管连接,就扎成了一支支“鲜艳欲滴”的满天星。

  

  

  68岁的朱金梅也成了这的“产业工人”。“我们实行计件考核,扎得花多、挣得钱多。”车间负责人岳彩霞告诉记者,别看朱金梅年龄大了,整个扎花车间,就数她最利索,每天工作量最高,平均每月工资能拿到2000元以上。

  “政府提供的这个平台好得很,在家门口就能挣到工资,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朱金梅一边扎花,一边说。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