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搬”出来的美好新生活

时间:2020年11月30日 17:1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缑玉明 李双胜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走进天水看变化之七】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缑玉明 李双胜

  干净宽敞的水泥马路,整齐划一的小二楼,设施齐全的小广场……蒙蒙细雨中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杨上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仿佛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

  近年来,张家川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认真落实“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要求,下足“绣花”功夫,突出重点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4年以来,全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978户21700人,涉及15个乡镇178个村,建集中安置点62个,搬迁安置3466户19132人,分散安置512户2568人。“十三五”期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359户123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36户7595人,同步搬迁823户4538人,许多人通过异地扶贫搬迁过上了美好新生活。

  

  

搬得出:走出大山挪穷窝

  

  搬进新居之前,刘科和其他村民一样,住在山上,守着几亩薄地,靠天吃饭。村里交通不便,天一下雨,土路就成了泥路,寸步难行,农资进不了村,农产品卖不出去,辛苦一年也赚不到几个钱。最麻烦的是,因为土质的原因,一遇上连阴雨天就到处塌方,连个安稳觉都不敢睡。“真的非常感谢党的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刘科对如今的生活充满感激。

  张家川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貌复杂,部分高寒阴湿山区水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是真正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解决这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必由之路。

  

  

  但“穷家难舍,故土难离”,让群众搬迁并不容易。“我们在全面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水土资源状况、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布局安置区域,合理确定搬迁重点和规模,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同时采取电视台网站开设专栏、召开群众代表会议、印制宣传资料以及深入农户面对面宣传等方式,广泛宣传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措施、补助标准等内容,让搬迁群众了解掌握搬迁优惠政策、搬迁后的发展规划,打消了群众的顾虑。”张家川县发改局局长陈金海说,在此基础上,县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宜散则散、宜聚则聚,按照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审查公示、逐级审批程序,严格核实确认,规范动态管理,精准锁定搬迁对象,签订《搬迁协议》和《拆旧复垦协议》,确保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张家川县全面落实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质量终身追究制等制度,严格执行施工程序、工作流程、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并按照年度计划任务,主抓开工率、建成率、入住率三个关键环节,统筹安排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照时间表、明确节点任务,加强要素保障,每个安置点派出1名常驻监理人员,严格执行项目设计和技术规范,全面落实项目施工程序和工作流程,监理人员和群众代表一道对施工不规范不放过,质量不达标不放过,切实加强了建设质量全程跟踪监督。

  

稳得住:群众圆了安居梦

  

  “上下两层100平方米,还有一个小院子,我自己掏了1.8万元,除了没有天然气,和城里没有啥区别。”杨上村村民马义明对自己的新房子很满意。

  杨上村党支部书记马国君告诉记者,杨上村位于张家川县城西部,距县城5公里,安置点的房子面积在60-100平方米之间,村民花一两万元就可以入住,许多县城的人看着都羡慕。

  “为了让群众住进新居,县上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对群众进行补助。2014年和2015年,财政给每人补助8000元,‘十三五’以来,又加大了补助力度,中央财政、地方债券等加起来人均补助达到了57740元,群众自己掏的钱很少。”陈金海说。

  同时,在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中,张家川县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从项目的选址到房屋分配,每个环节都由广大群众讨论决定,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大力推行以工代赈模式,鼓励搬迁群众参与工程建设,领取劳务报酬,既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又让群众有了参与感。群众入住以后,则通过政策宣传和典型引导,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新环境,不断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能发展:开启幸福新生活

  

  张家川县木河乡马坪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建设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张家川速度”,2017年开始建社,2018年就完成了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让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找到了致富门路!”马坪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斌说,搬迁之前,马坪村的村民都生活在山上,地质条件差,交通不便,吃水困难,人们的主要收入就是务工和家庭种养殖,增收困难。搬迁以后,为了让群众能更好更快实现脱贫致富,县上多次举办餐饮、家政服务等免费技能培训,让大家都有一技之长,能尽快实现就业创业。目前全村272户人家中有76户在外面搞餐饮,收入稳定,实现了脱贫致富。对不能外出务工者,县上提供种养殖技术培训,让他们进行科学种养,提高效益。现在不少人就在种植玉米做青贮饲料,比传统种植小麦和玉米收入提高很多。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搬出来仅仅是开始,搬出来的贫困群众如何生活如何发展是易地搬迁后的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搬迁的根本之策。”陈金海说,为了让搬迁群众通过产业实现稳定增收,张家川县立足安置点资源禀赋和传统产业基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注重“输血”和“造血”相结合,采取组织输转一批、农村公益性岗位解决一批、合作社、扶贫车间带动一批、县内重大项目倾斜一批的方式稳岗拓岗,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大力推进搬迁脱贫。目前已建成扶贫车间12处、胶原驴养殖场1处,养殖小区5处,家庭型养殖圈舍120座,花椒生产加工厂1处,日光温室2处4座。安装分布式发电250户,发展种植业977户,发展养殖业678户,安置公益性岗位139人,扶贫车间就业128人,资产收益1105户,参与互助合作社594户,土地流转182户。同时,按照群众意愿,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订单式”培训,发展劳务经济3848人,促进移民转移就业。如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成了许多群众的“幸福小窝”。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