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百姓 文明花更红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11:36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李双胜 缑玉明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清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纪实

  

  志愿服务

  

  文明街道

  

  文明之花

  

  清扫卫生

  

  文明宣讲

  

  政策解读

  

  文明新风尚助力乡村振兴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双胜 缑玉明

  清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于2019年3月揭牌,标志着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进入了全面扎实深入推进的新阶段。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甘肃省16个试点县和天水市唯一试点县,清水县两年来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强烈的政治担当,结合县情实际,立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基础,围绕“14534”总体思路,建立了“在实践内涵上不断深化拓展、在实践活动上不断提质增效、在阵地建设上不断盘活用好”的工作思路,成功探索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清水路径”,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成为群众学习理论政策、丰富文化生活、倡树文明新风和开展志愿服务的最有效平台。

  大美新清水,悠悠古上邽,一朵朵“新时代文明之花”正争相绽放在清水各地,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1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阵地就延伸到哪里

  

  进入冬月,天气寒冷,但清水县轩辕湖公园内依然是清水最为热闹的地方。几处亭台楼阁间,红歌铿锵有力,秦腔宛转悠扬,朗诵抑扬顿挫,让细雨迷蒙中的轩辕湖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息。

  作为清水县最大的文化休闲公园,轩辕湖公园不仅是外来游客们休闲观光的旅游胜地,也是清水县市民活动的主要场所。每天下午,这里总会有大批市民前来唱歌、跳舞、吼秦腔或者开展其他的户外活动。根据这一情况,清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事务中心因势利导,在公园内选址建设“露天开放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清水实践站,增添了演出台、座椅等硬件设施,每周组织开展文明礼仪宣讲、实施政策解读、志愿服务、文艺表演等活动,让原来自发形成的群众聚集地,成为一个传播文明的实践站。

  “以前这里的群众开展活动零散混乱,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后来我们采取‘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这样的形式,对群众开展的活动进行了有意识的引导,仅在轩辕湖公园内,我们就有上千人的志愿者表演队伍,除了每周的活动之外,每个月我们都会组织一次主题性的大型活动,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端午诗会、五四青年节红歌会等活动。”负责轩辕湖公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艺术表演的县文化馆职工缑红斌说。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阵地就建在哪里。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清水县创造性地提出“一+二+十+百”的组织架构,即建立一个县精神文明建设事务服务中心,由县委书记担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统揽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总工作;建立两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主体作用和枢纽功能;根据工作需要,在18个乡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260个乡村,根据各自特色,建立26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和48个主题特色实践品牌示范站点,实现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全覆盖。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如何管理,我们一直在探索。”清水县精神文明建设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刘连太说,为了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更好发挥作用,县上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试点的高位推动格局,并建立了县文明委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席会议制度,每个月召开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建立了19个县直部门联系指导全县48个特色实践品牌示范基地建设的部门抓点制度;建立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乡村所站的报告反馈机制、跟踪问效机制;建立了“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对接机制”。

  “我们现在还探索建立了网上的站所。”刘连太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群众在网上获取信息。为了建好网上平台,清水县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县融媒体中心平台建设相融合,打造“1+N”网络便民服务实践品牌,同步建立“指尖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以现有资源整合的方式,清水县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把实践阵地建起来、管起来,真正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能建成、可见效、可持续。

  

2 群众需要什么,文明实践阵地就提供什么

  

  每年雨季,是清水县土门镇梁山村村民最担心的时候,然而,今年开始,他们再也不用因为下雨而提心吊胆了。以前家门口的路面没有水渠,每到下雨,尤其是接连几天的下雨,家门口的路都“水漫金山”,无处下脚,更严重的是,雨水常常漫过路肩,威胁到下面学校的护坡安全。

  今年夏天,镇上在村文化广场举行“三提五讲一解决”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政策面对面活动,梁山村村民刘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自己的问题反馈给了宣讲组。让刘琦没想到的是,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高度重视,仅用了不到一周时间,一条全长200多米的新水渠就建成了。

  在清水县每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都能看到一张“志愿服务菜单”,上面清楚地写着理论宣传、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等5大类服务项目,只要群众需要,都可以派出志愿者,免费为群众提供服务。那么,这些志愿服务又是如何提供的呢?

  “在工作中,我们按照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对接方式进行。”刘连太说,清水县结合不同的文明实践任务,重点打造领导干部、专业队伍、文艺队伍、草根乡贤、道德好人等5个方面的志愿服务队伍,打造了一支聚合各类人才、专兼职结合的文明实践主力军,目前已发展在线注册志愿者3.43万人,分级分批派送志愿服务项目清单163个,主要涵盖扶贫济困、扶老助残、助医助学、文化惠民等20多个领域,受益群众达到42000多人次。

  “除此之外,我们着力破解所站建设和群众参与难题,坚持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主题基地建设作为乡村传播党的思想、践行主流价值、推进乡风文明、培育时代信任的重要平台。”刘连太介绍,目前县上充分整合乡村道德讲堂、村史馆、文化站等资源,深入挖掘各村文化特色、民俗传承,围绕五大核心内容,着力构建具有代入感、亲切感的特色实践基地。截至目前,已打造出9类具有地域文化、乡土传承的特色基地48个,其中党的理论宣讲类14个,文明新风培育类13个,以文化人类2个,移风易俗类3个,民族团结进步类3个,践行主流价值类9个,家风家训类2个,尚文重教类2个,遵法守信类1个。

  瞄准农村基层不同群体差异性、选择性、多样性的需求,清水县创新开展精细化、分众化、互动化的活动,让各个层面、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各种职业的群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用起来、活起来。

  

3 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创新特色项目赋能乡村振兴

  

  清扫村庄卫生一小时,积分100;关爱留守儿童,积分100;参与助学助残助困等公益活动,积分100;去敬老院看望关爱老人,为老人们理发、剪指甲,积分100……清水县山门镇腰套村党支部书记杨锋明告诉记者,“我们村里有个不一样的银行,村里已有二十几位村民将积分存入‘储蓄存折’里,累计积分2000多分呢。”

  杨锋明所说的“银行”,是该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的“新风积分银行”。它从积法、积孝、积善、积信、积勤、积俭、积美等方面,议定新风积分银行8大类积分项目,村民平日里的点滴善举都可以得到积分。按积分高低可以兑换价值不同的奖品,积分终身有效,使用后清零。

  文明的力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从这一点出发,清水县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引导群众在参与文明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激发群众自身发展动力,助推脱贫攻坚,赋能乡村振兴。

  在清水县每个乡村,只要每个月村上开展“三提五讲一解决”政策面对面活动,或者开展“街头巷议新时代”活动,村民们都积极踊跃参加,因为这种活动不仅能让他们了解许多国家的大政方针,更主要的是能解决他们的很多问题。自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来,清水县就创新开展了群众提问题、提意见、提困难,党组织书记讲思想、校长讲教育、村医讲医疗、第一书记讲政策、驻村干部讲法规,现场答复解决群众诉求的“三提五讲一解决”政策面对面文明实践活动,在群众聚集的街道、广场等区域,开展一句“农家话”、一段“乡间事”讲解党的理论、国家政策的“街头巷议新时代”活动,彻底改变干部讲、群众听的单一实践活动,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目前已开展政策面对面活动155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52条,现场解决群众困难问题170个。

  永清镇温沟村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在了村史馆。村史馆里,既有村庄发展历史沿革,更有“乡村十礼”、婚丧嫁娶的相关知识。“以移风易俗教育群众,我们把移风易俗工作与文明村镇建设、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传承、文化活动等相结合,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政策宣传、健全红白理事会管理制度、评选推广全市优秀村规民约、创排移风易俗乡土文艺节目等活动。”村党支部书记温凤江说,目前村上已经形成了“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俭办”文明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每天早晚,山门镇史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的大喇叭就响起来了,转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村里的大情小事,在大喇叭里也能听到。村民王新仓告诉记者:“大喇叭一响,感觉很亲切,它把我们大家联系在一起。”清水县在全县所有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安装了“大喇叭”,开展“蒲公英”播报,目前已录制脱贫攻坚专项音频10期。“实践证明,农村广播,是推动乡村治理的有效手段。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以农村广播引导群众,通过‘大喇叭’宣传村里的好人好事,引导向上向善;批评身边的不良现象,推动问题解决。”史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渭滨如此评价。

  白驼镇林屲村是有名的“大学生村”,100多户人的村子,有大学生的就占到了34户。依托村上崇文重教的风尚,县上在林屲村建起了尚文重教实践基地,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弘扬尚文重教的传统。“我们还在村上建立了大学生家庭和贫困户家庭的互帮机制。”驻村第一书记成志平说,目前村上重视教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强烈。

  点滴细节之间,有一种力量在生长,这力量,来自于上邽这座古县城日渐深厚的文明气质。在清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已成为群众学习、活动、服务和助力发展的重要平台,打通了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越来越多的群众正养成“有事找村委会、有空去文明实践站”的良好习惯,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创新治理体系的有益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清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群众,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创新治理体系做了很好的探索。

  他们把群众在哪里就把工作做到哪里作为工作方向,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导向,工作往基层去、重心下沉,创新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因地制宜、科学统筹,为老百姓解决了许多困难,赢得了老百姓称赞。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