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征程

时间:2021年01月29日 12:07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 记者 文洁 杨唯伟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2021年甘肃两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杨唯伟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承担着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省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省人大代表、会宁红军会师旧址管委会长征胜利纪念馆馆长李俊丰,长期关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祖厉河是黄河上游的一级支流,该流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李俊丰建议,要加快推进祖厉河流域综合治理,将祖厉河作为黄河流域小流域试点治理流域,探索祖厉河跨流域生态补水。

  省人大代表、庆阳市委书记贠建民表示,庆阳市将切实担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使命,深入推进陇东黄土高原“固沟保塬”治理项目,全面推行水污染防治工作,促进生态发展良性循环。

  近年来,甘谷县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治理与修复并举,统筹渭河河堤滩涂荒地治理与保护沿线生态环境。省政协委员、甘谷县勤英生态绿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勤英说,渭河作为黄河最大支流,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黄河水质。

  天水市近年来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实施了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经济水平有限、生态保护支持能力不足,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态环境监管、生态保护治理工作还存在不足。“建议省里酌情在政策和项目资金上予以倾斜支持,协调推进渭河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李勤英说。

  

生态环境治理修复

  

  祁连山生态治理“由乱到治大见成效”。整改任务按期完成,保护区内144宗矿业权全部分类退出,42座水电站全部分类处置,25个旅游设施全面实施生态修复,核心区农牧民全部搬迁。

  省人大代表、张掖市委书记杨维俊说,“十三五”时期,张掖市全面完成占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6%的张掖段整改整治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搬迁安置保护区核心区全部农牧民和占保护区缓冲区34%的群众;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进入收尾阶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117个项目全部完工,“一园三带”造林绿化建设完成营造林163.87万亩,带动全市近三年每年造林面积均达到50万亩以上。

  “十三五”期间,我省完成营造林2605万亩、退化草原治理7873万亩、水土流失治理4626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030万亩。

  2020年,在省政协委员、武威市凉州区红水村农民王银吉的带领下,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当地600余亩沙漠换上了绿装。王银吉自1999年进入腾格里沙漠腹地,搬进沙漠中的“地窝铺”,一家人就在腾格里沙漠扎下了根。20多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压沙造林。

  “这几年,人们的观念变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人越来越多,参与治沙的人也越来越多。看着沙漠里的花棒、梭梭一天天长起来,沙漠一天天变绿,更有信心种树了。”王银吉说,防沙治沙责任重大,他要继续压沙种树,种出更多绿树来,挡住风沙。

  省人大代表、武威市委书记柳鹏表示,武威将持续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立足武威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基本市情,反弹琵琶,打好主动仗,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久久为功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优先推进美丽甘肃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甘肃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行动如期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全省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3.7%。

  “近年来,张掖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区空气质量连续三年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全国第二,土壤环境质量达到清洁等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效第三方评估位列全省第一。”省人大代表、张掖市委书记杨维俊说。

  解决好环境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甘南州全面启动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的“五无甘南”创建活动,已呈现出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浓厚氛围。“作为人大代表,首先要从自我做起,积极投身‘五无甘南’行动,主动作为,为甘南州绿色发展贡献更多力量。”甘南代表团审议时,代表们纷纷发出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声音。

  省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石培基建议,围绕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强化绿水青山养护,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实施一批生态资源资产培育工程。因地制宜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着力打造生态和经济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方式。把生态建设与巩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富民、绿色崛起等相结合,打造生态富民产业、生态宜居城镇、生态美丽乡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