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我们记在了心里

时间:2021年02月23日 10:57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 记者 周尚业 吕宝林 崔亚明 崔银辉 新甘肃·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冬日里的元古堆村,静谧祥和。

  

元古堆村的孩子们在整洁的街巷中玩耍。

  

采访团记者采访元古堆村村委会有关负责人。

  

岷州会议纪念馆。

  

岷县益农中药材种植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内一派繁忙景象。

  图片摄影:孟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周尚业 吕宝林 崔亚明 崔银辉 新甘肃·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

  “4933元,真有这么多?!”

  “去年效益好,每户分红4933元,一分也不会少!”

  1月19日,元古堆村又是一个好天气,天蓝得像水洗过一样。村民文化广场上,一面五星红旗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鲜艳。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甘肃新媒体集团“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正遇上董建新在检查村民的民宿设施。

  董建新是元古堆村的党支部副书记,他还有一个身份——渭源县感恩山乡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

  “这个名字表达了一种情感。”董建新说,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当村里决定开办旅游公司时,大伙一致想到了“感恩”这个词。

  “2020年公司实现了盈利,核算下来开办民宿的农户每户能分红4933元。”在村民杨金凤家里,董建新一边逐个房间检查民宿设施,一边向杨金凤通报了这个好消息。

  杨金凤笑得合不拢嘴。她说,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到元古堆村视察,叮嘱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8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里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关心与大力帮扶下,全村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2019年人均纯收入突破了1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7325元。田家河乡党委书记王宝林说,这几年,元古堆村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办好合作社,村民增收致富的基础不断夯实,特别是通过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和周边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河里的水清了,房前屋后的垃圾不见了,栽上了鲜花、种上了果树,游客纷至沓来,不少村民加入旅游公司,开办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去年游客最多的时候,村前村后的路上都是车,有的地方堵得人都走不过去,我们村干部全部上岗充当临时交通疏导员。”董建新说。

  “变化太大了,也太快了。”驻村干部管娇娇说,她除了帮扶工作外,还兼任村史馆的讲解员,元古堆成了明星村,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她一天常常要讲解好几场;村史馆刚建起来那会,陈展资料一年也就换一次,现在隔三差五总得更新。

  管娇娇发现,村史馆能激发村民的上进心,“最近几年,村里奋斗光荣、互帮互助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一些出了名的懒散户也坐不住了,都琢磨着谋点事干。”

  “我爱到村史馆里去。”村民白海红说,每次到村史馆,通过图片,看看总书记到村里视察时的情景,看看曾经的泥土路、土坯屋,再想想如今家家户户敞亮的砖瓦房、越来越红火的日子,心里的美藏也藏不住,他就忍不住想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元古堆人幸福的好日子!

  日子红火了,村民们没有忘记帮扶过和仍在帮扶他们的人。

  “家里今天榨了新油,做了些油饼子,陈队长过来尝尝。”渭源县派驻元古堆村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陈元兵最近接到村民陈侗的电话。原来,陈侗的母亲病了,陈元兵帮着联系医生,还帮着给办好了残疾证,“这点事陈侗一直记着,隔三差五都会邀请我到家里坐坐。”

  “人不能忘本。帮助过元古堆的人,乡亲们都记得。”王宝林和村民一起拉家常时,常常会说起那些帮扶干部——

  村里第一任帮扶工作队队长是从国务院扶贫办来的;

  张队长帮我们争取了光伏电站;

  王队长结束帮扶后还时时惦记着元古堆,把他看到的宣传元古堆的新闻报道都收集起来了……

  王宝林说,帮扶干部来到村里,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帮着发展产业、解决难题,把党的温暖和关怀带到群众身边,真正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和领路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脱贫不忘总书记、致富不忘共产党。”村委会副主任郭连兵憨厚地笑着说,“我们嘴笨,太多的话不会说,但这句话,我们村大人小孩都记在了心里。”

  

  

大竜村有个好“龙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周尚业 吕宝林 崔银辉 崔亚明 新甘肃·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

  大竜村曾是岷县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在村“两委”班子、合作社党支部和党员邱富文的带领下,村民靠发展中药材产业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1月20日,甘肃日报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组走进茶埠镇大竜村。与村委会一墙之隔的岷县益农中药材种植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院内,浓浓的中药材香味扑面而来。合作社生产车间外墙上“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21个红色大字很是醒目,生产车间内20多名工人正在加工中药材,大家各司其职,分拣、切片、包装,有条不紊。

  “我家4亩中药材能卖2万元,我在这里上班每月2400元,算下来一年能收入4万多元。”村民陈金芳说。

  

带头建合作社

  

  1975年出生的邱富文是土生土长的大竜村人,因为家里穷,邱富文经常外出打工。从在工地拉土石方干起,到后来承包工程,一年收入好几万元,一家四口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2011年,邱富文加入中国共产党;2016年6月,他被推选为大竜村村主任,从此肩上有了沉甸甸的担子。

  当时的大竜村正处于脱贫攻坚爬坡期,全村345户,贫困户就有164户。

  大竜村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但过去都是一家一户种植,药材集中上市时,要么等商贩进村收购,价钱会被压得很低;要么自己拉到市场上去卖,费时又费力。

  “要想脱贫致富,就必须把村民组织起来发展产业。”邱富文说。有搞基建经验的邱富文自己规划、自己设计,又开着自家的工程车拉土、运石头,带领村民绑钢筋、打混凝土……大干了3个月后,2016年11月,岷县益农中药材种植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邱富文担任合作社理事长。

  随后,邱富文又带领几名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最初只购销村民的中药材,后来进行中药材初加工,提升了附加值,入社群众的收入也增加了。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群众加入合作社、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也就高了。”大竜村专职党支部书记王雪说。

  

带头闯市场

  

  如何让村民的中药材卖上好价钱?村“两委”班子反复论证后拍板:“要走出去!”

  2018年7月,邱富文带着合作社的产品,开始四处闯市场。

  大双肩包里面装满当归、党参、黄芪,邱富文先后跑过上海、北京、四川等20多个省市。

  在南方一家药企推销药材时,好心的门卫大爷把邱富文引进老板办公室,老板正在喝功夫茶。邱富文背着大包,直溜溜站了几分钟也没等到老板说句话。大爷只好带着邱富文退了出来。

  “那一刻,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说起这段经历,邱富文的眼睛湿润了。

  “但我不能放弃!我要是放弃了,药材产业就黄了,全村人就散了,合作社打工的人也就失业了。”在旅馆里缓了两天的邱富文又踏上了药材推销之路。

  跑的地方多了,才知道家乡1公斤40多元的当归,高端市场能卖到好几百元。

  “不能光卖原材料。”邱富文开始带着合作社一帮人搞药材加工,打产品品牌。

  通过不懈努力,2019年,合作社发展步入正轨,实现了原产地种植、加工,全国终端市场销售,并且在上海、昆明、桂林等地有了销售点或代理商。

  市场销路打开了,药材的效益越来越好,合作社2017年以来累计为贫困户分红32.1万元。

  

带头移风易俗

  

  2019年3月,经村党支部牵头,岷县益农中药材种植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隆兴中药材合作社、树扎诚信合作社等成立了“岷县茶埠益农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邱富文担任党支部书记。

  联合社的成立,实现了合作社之间信息、技术、资源共享,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20年,联合社分红53万多元,2个乡镇9个行政村1203户村民受益。

  村民通过种中药材口袋鼓了,思想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2020年疫情期间,大竜村的妇女自发组织起来设立疫情防控点、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这在茶埠镇还是头一回。

  “以前可不是这样,妇女们会说这是男人们的事。”村民邱永才说,“现在妇女们也都积极参与村里的事务,这次看到村干部、党员冲在抗疫一线,她们也都自愿组织起来了。”

  日子好了,环境也要好,生活还要更丰富多彩。每年春季,村两委班子都要带领乡亲们在公路两边、村前村后栽树、种花;逢年过节,要组织文化活动,妇女们跳广场舞,男人们参加篮球赛,以往村民闲暇时喝酒打牌、说东道西的风气没有了。

  2018年初,在村党支部的倡议下,大竜村23名村民志愿者发起成立大竜村关爱老人公益温暖中心,3年来累计关爱照顾周边乡镇孤寡老人68名。

  卢惠乔是中心发起人之一,她说,志愿者中有4名党员,“去年我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大竜村目前有31名党员,2020年全村有32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有不少是女性。”王雪说,主要是因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村民们都信服,青年们也都愿意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让长征精神 代代相传

  

——探访岷州会议纪念馆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周尚业 吕宝林 崔银辉 崔亚明 孟捷 新甘肃·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

  岷州大地,一方红色热土。这里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

  岷县十里镇三十里铺村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以下简称“岷州会议纪念馆”),珍藏着曾经的峥嵘岁月。

  走进岷州会议纪念馆一楼展厅,一幅图片中的崇山峻岭引人注目。图中正是位于岷县南部山区(今属迭部县)的腊子口。腊子口仿佛是巨斧把山劈开的一条缝,悬崖峭壁夹峙,壁底一条河咆哮奔腾,河上一座小木桥,是进入腊子口的唯一通道。

  当时,国民党新编十四师鲁大昌部,在桥东一丈多高的悬崖上筑了碉堡,两营兵力严密防守。夺取腊子口,势如登天、难上加难。

  1935年9月,红军长征途中抵达腊子口。

  攻打腊子口的任务由一军团红四团担任。9月16日,攻击开始。在几次强攻未果后,一位从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主动请缨。他说自幼攀岩采药,攀上这样的悬崖不成问题。傍晚时分,小战士开始攀岩,登顶后,从绝壁上放下绳索,崖下的战士抓住吊绳攀上悬崖,前后夹击向敌人发起攻击……

  最终,红军一举夺取了腊子口。

  一楼展厅继续向前,一幅油画映入眼帘。

  画上,毛泽东和一位白须长者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纪念馆讲解员刘彩玉介绍说:“这是红军长征经过岷县旋窝村时,毛泽东与丁振邦老教长会面时的情景。”

  1935年9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随红一军团翻过达拉梁,抵达麻子川乡旋窝村。当时的旋窝村是个有60多户人家的回汉杂居村。由于长期受国民党鲁大昌部队的欺压和敌人的反动宣传,红军到达时,村民们都躲进了山林里。

  9月的岷县山区,夜晚依然寒风刺骨,但红军战士都在屋檐下、墙根边休息,没有一个人进入群众家中。

  在旋窝村,红军制定了《回民地区守则》,要求尊重回族群众信仰和生活习惯。

  红军纪律严明,受到了回汉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西大二寨坎布塔,红军进庄缓一下,你给穷人解疙瘩,把心上的难心吐一下。麻木做了矛子把,跟上红军打天下,打土豪来除恶霸,就给穷人把地划……”

  红军在岷州57天,打土豪分田地,广泛宣传党和红军的宗旨和各项政策,广泛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当时,岷县群众为红军提供粮食400多万斤,有3000岷州子弟加入了红军。

  红军北上后,鲁大昌部队四处搜捕苏维埃干部和为红军办过事的人。1936年10月下旬,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有才被捕。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都没能让张有才屈服。

  当敌人将张有才押送刑场时,道路两旁挤满了闻讯赶来的群众。身带手铐脚镣的张有才大声呼喊:“乡亲们,不要难过,抬起头来,让我们再见最后一面,十八年后我又回来了。”

  那一年,张有才25岁。当时,先后被杀害的苏维埃干部有12人。在岷州会议纪念馆二楼展厅,十二英烈雕塑巍然屹立、震撼人心。

  岷州会议纪念馆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史教育基地,也是全国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中有老红军的后代,有党员干部、工人农民,也有中小学生。

  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刘彩玉说,近年来,纪念馆深入开展长征精神宣讲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红军故事、长征精神代代相传,永远滋养岷州大地。

编辑:李兆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