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养殖富山乡——徽县虞关乡大力发展现代化养猪产业纪实

时间:2021年05月20日 09:1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白杨 通讯员 李文翠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通讯员 李文翠 

  整齐划一的厂房,干净卫生的圈舍,全方位可视化管控,产房、保育室、育肥室等功能科室一应俱全……坐落在山清水秀的虞关乡三岔村的徽县双兴农牧有限责任公司生猪繁育基地,处处彰显的现代化的养殖方式给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标注上了科技兴农的醒目符号。

  交通不便!成本增加!缘何要在大山深处建基地?记者带着疑惑来到虞关乡三岔村。这里大山环绕、树木葱茏、空气清新,随处可见清泉,鸟鸣不绝于耳,宛如世外桃源一般。公司负责人文波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三岔村建猪场就是看中了这里远离村社人群、地势狭长通风的优势,周围的群山和密林就是很好的天然隔离带,隔离了生活区的污染和空气中的病毒,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文波的带领下,经过更换服装、层层消毒来到了圈舍区。在温度适中、光线柔和的保育室里,一只只粉嫩的猪仔安静地躺着,饲养员正在按照科学配比给它们定制营养餐。

  “猪仔出生后在产房待20多天就转到保育室,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照料,再到育肥室经过三个半月的喂养,就能出栏了。在这期间,每天的饮食、活动都要做好监控和记录,定期开展防疫检查,根据健康情况,及时调整‘菜单’,确保生长安全。”文波专业细致地讲解着。

  依托生态发展理念、现代养殖模式、共富带动机制,是双兴农牧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通过高标准建设厂房、科技化配比养殖、订单式收购销售,既颠覆了本地生猪养殖的固有模式,又催生了现代化养猪产业的萌发壮大,成为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带领父老乡亲增收致富的强势产业。

  文波算了一笔收入账。目前,公司共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两处,年产仔猪7500头,年出栏育肥猪5000头,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仔猪每头1500元,每头育肥猪平均达260斤,每斤16元,年产值可达3000多万元。随着二期厂房的建设扩容,预计产值将达到5000多万元。一个养殖基地雇佣本地群众务工者就有40多人,他们不用远离家门就能务工挣钱,还能很好地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慢慢地掌握技术后还可以自己发展养猪。

  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这样的双赢效果仅靠以前的传统养殖方式,是想也不敢想的。虞关乡党委书记王娟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乡党委、政府专门组织人员进行了调研,母猪两年产5窝猪仔,以前粗放的、小作坊式的养殖管理,有一半的猪仔就夭折了。而通过现代化的规范科学管理,猪仔的成活率达到了99.6%。育肥期养殖更是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安全、增加了效益。同时,通过与饲料加工企业、大型屠宰场的联姻,产业又有了保障、有了市场。

  思路一转天地宽。在摸清了情况、了解了市场后,虞关乡以双兴为标杆,积极动员现有的养殖场转型升级,对新办的养殖场严把准入关口。养殖户也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希望,纷纷向文波请教取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农户入股分红等各种形式发展壮大生猪养殖产业,把具有产业基础或发展热情的农户吸纳到产业发展中。目前,全乡共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养猪场或合作社26家,辐射带动农户500余人,通过技术入股、劳务入股、资源股等形式多样的共富机制,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尝到了产业升级的甜头,分到了抱团发展的红利。

  现如今,在虞关乡不止有一个三岔村,也不止有一个双兴公司。在条件适宜的村社,一座座标准化、现代化的生猪养殖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青山绿水间,共同唱响了“金猪”致富的虞关旋律,奏响了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嘹亮凯歌。

编辑:于娟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