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沟村: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

时间:2021年07月13日 11:2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李文 高武政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李文 高武政

  近日,庆阳市环县曲子镇西沟村党支部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在建党百年华诞之际,这一崇高的荣誉,让西沟村干部群众欢欣鼓舞。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西沟村党支部和西沟村干部群众把这份荣誉化作前行的动力,在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的路上,迈出更加坚定自信的步伐。

  情系群众干实事,誓让落后面貌换新颜

  “西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沟壑纵横,群众居住分散,发展基础差,基础条件一直制约着全村发展。”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兵说。近年来,村党支部始终把改善基础条件、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及广大群众,攻坚克难,苦抓实干,奋力拼搏,全力补短板、促发展。

  “以前我们这条沟全是土路,群众出行条件比较差,大型的农用机械进不来,人力和畜力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力,现在像这样的油路通到了每个村民小组,有的地方已经通到了农户的田间地头,产业发展有了条件,群众出行也方便多了。”西沟村村民颜仲生指着门前的柏油路说。

  近年来,在西沟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新建了5座桥梁,新修柏油路6条61公里、砂砾路2条20公里,打通断头路、接通产业路、新修产业路14公里;实施危房改造144户、人饮场窖工程120处、集中供水机井4眼、上水工程4处;新修高标准农田5559亩,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出行、住房、饮水和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些难题。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在探索中找准发展模式

  在困境中求突破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西沟村党支部立足本村实际,在劣势中找优势,从历史发展中汲取经验,探索推行“党支部+联合社+合作社+社员”的“村社合一”模式。利用群众种草养羊这一传统习惯,抢抓政策机遇,把草羊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产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组建专业合作社、进行养殖品种改良、扩大养殖规模、提升科学养殖水平……迅速在全县草羊产业发展阵营中脱颖而出。

  目前,西沟村户均羊只饲养量过60只,2020年全村羊只饲养量4.2万只(存栏1.7万只、出栏2.5万只),户均达到羊60只以上。组均一个合作社,辖9个村民小组,共有7个养羊合作社、1个草产业专业合作社、1个全日粮饲料加工专业合作社,组均达到一社;全村达到“三个70%”以上,全村梯田紫花苜蓿面积1.21万亩,占总梯田面积的76.6%,全县排名第一位;在家农户400户,养羊户334户,占在家农户的83.5%;2020年底,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4元,其中来自于草羊产业收入10701元,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83.4%,全县排名第一位。

  目睹了村党支部实心实意为民办实事的作风和全村产业发展大好局面,大批村里能人、未就业大学生相继回乡加入西沟村的产业发展大军中来,675户农户全部加入草产业合作社,334户养殖户全部按就近原则加入了7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产业关联农户100%加入合作社,形成了“户户入社、组组建社、九社联合、村社合一、党建引领”的产业化组织规模。环县草羊产业的“西沟模式”为庆阳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省产业扶贫体系建设及第八届全国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提供了观摩点。

  扬帆启航新征程,乡村振兴路上再出发

  “提升村风文明水平,以草羊产业兴旺引领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乡村振兴,让农民成为最有吸引力的职业,是我们村党支部努力的方向。”刘小兵勾画着西沟的发展蓝图。

  生态建设方面,西沟村以紫花苜蓿种植为生态修复建设主线,按照“山头栽树戴帽、山腰梯田种草、山下田园林果、山沟筑坝穿靴”的生态建设模式整村推进,已完成荒山自主造林4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5559亩,再计划修筑骨干坝3座,全面治理生态环境,打造宜居乡村。

  在推动产业和生态同步发展的基础上,西沟村党支部把培育良好家风、村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努力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探索推行了定期考核和积分清单管理的“1+1+5”模式(1套信用评议管理系统,1个农户信用等级评议机构,5个日常表现积分清单),创建了“信用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文明村风初步见效。

  “羊产业的兴旺,不仅使西沟群众的口袋富了、日子好了,更重要的是在产业的带动下,群众脑袋富了、观念变了,产业发展的路更顺了。”西沟村委会副主任孙建国道出了西沟村这几年的发展变化。

编辑:沈博琼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