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闻着花香把钱赚

时间:2021年07月23日 09:35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甘肃新闻

  

  

  
  

  

西和十里镇 万寿菊花开正艳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巩凡

  盛夏时节,花开正艳。又是一年万寿菊花采摘时节,走进西和县十里镇万寿菊种植基地,放眼望去,山下、山上、田间地头的万寿菊花竞相开放,在阳光的照射下,金灿灿的花朵与绿叶交相辉映,花农忙碌采摘喜笑颜开。

  今年以来,西和县十里镇以促进群众增收为根本出发点,抢抓全县万寿菊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鼓励支持群众发展种植万寿菊,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全面提升农业产值及周边效益,不仅带来了可观稳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劳动力就地转移,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目前,该县1.3万亩万寿菊采摘工作有序推进。

 

瓜州常乐村 订单花卉促增收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张瑞娟 李晓霞

  “种植花卉的效益比种其他作物要好,因为是前期签订了订单,所以在市场上比较抢手,销路也特别广。”瓜州县锁阳城镇常乐村花卉种植户李艳梅说。

  针对基础设施较差,种植结构单一、群众增收乏力,常乐村引进民丰瑞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流转土地、合作社统一经营”的模式,与农户逐一签订购销协议,解决村民们的“后顾之忧”。

  “我们利用农闲时节,卖点当地特产锁阳、枸杞等,家庭收入增加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瓜州县锁阳城镇常乐村村民周生兰说。

  “以400元的价格流转耕地200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40座,每年可种植花卉灌木50余万株,棚均收入20000余元。”瓜州县锁阳城镇常乐村党支部书记仲吉禄说。

  如今,常乐村处处呈现出产业兴旺、乡村美丽、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人均纯收入达到17510元。

  

漳县高峰村 鲜花香里话丰年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后爱萍

  伴随着夏日的骄阳,笔者来到漳县盐井镇高峰村高原鲜切花种植基地,五彩缤纷的高原鲜花绚丽夺目,空气里弥漫着菊花的淡香。漳县言若花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心萍正与当地群众采割鲜花,看到前来采访的我们便走出地埂,介绍起她投资种植鲜切花的经历。

  盐井镇的高峰村海拔高、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宜发展高原鲜花观赏类花卉种植。2019年开始,李心萍在高峰村流转土地200多亩,开始种植各种高原鲜切花,有堆心菊、滨菊、黄矢车菊、芍药,芍药种植面积比较多一些, 大概有50-60亩。吸纳当地农民务工四五十人,每人一年大概能收入1.5万-2万元。

  正在地里忙着收割鲜花的脱贫户刘振刚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引导下,自己把荒芜的土地流转了 ,从4月份开始就到基地打工,一年下来收入2万元左右,感到非常高兴。

  漫步于山乡的村头庄尾,一条条洁净平坦的村道,一面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硬化到家门口的水泥路, 充满诗情画意的高原鲜切花基地,让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盐井镇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三变改革”,统筹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因地制宜发展高原鲜切花种植,拓宽群众致富之路。

  

高台合黎镇 芬芳花儿引客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段海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祁连山北麓的高台县新坝镇红沙河村,紫花草、二月兰、虞美人等各色花卉随风摇曳、争奇斗艳,把马营河西岸装扮得五彩斑斓。无人机高空俯瞰,成片的花卉梯田如链似带,层层叠叠,高低错落,蔚为壮观。

  这几天,地处川区的高台县合黎镇的农户也忙着给制种花卉授粉。五颜六色的花卉不仅扮靓了乡村田野,村民们的生活也像这些花儿一样多姿多彩。

  合黎镇五四村村民王兴才10年前率先在村里搞起了制种花卉种植。现在,他和村民们采取的是“公司+农户”和科技推广相结合的方式种植制种花卉,不仅有蹲点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种植、田间管理、销售等服务,而且投入小、收入稳定,每年都是闻着花香把钱赚。“一亩地能收入7000多元,我的8亩松叶牡丹能卖近6万元,效益相当不错。”王兴才笑着说,“制种花卉不但把我们的村庄装扮的漂漂亮亮,还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到这里观光赏景,拍照留念。”

  高台县立足光照充足的区位优势,引进新品种,采取公司集中育苗和农户分散种植、实验示范和科技推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订单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合同化收购,生产的花卉种子品质纯正、合格率高,走俏国内外市场。今年,全县种植制种花卉14485亩,品种达30多个,预计实现产值4700多万元。制种花卉不仅成为高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还成为扮靓乡村田野的靓丽风景线。

编辑:徐莉萍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