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特”字当先探寻乡村振兴密码

时间:2021年07月30日 09:09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张栎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康乐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夏日炎炎,康乐县八松乡纳沟村草长沟风景区却是凉风习习,遮天的树木、潺潺的流水与连绵的草山,勾勒出一幅迷人的乡村画卷。然而,就在几年前,纳沟村还是甘肃的贫困村,全村254户居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20多户,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

  依托企业带动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几年过去,草长沟风景区变身为集养生度假、传统民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草长沟景区仍然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450万元,带动14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解决就业人员60多人。草长沟的群众靠着发展乡村旅游,过上了幸福日子,走出了一条“公司+村合作社+生态景区”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之路。

  村民包莲英说:“以前老人在家中种地,我和孩子他爸出去打工,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孩子上学的钱还要向亲戚和邻居借。”201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包莲英修建了莲花农家园,当年虽然只营业了40天,但是却收入了1万元。2019年收入12万元。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却也收入了8万元。去年11月,包莲英还贷款购买了小轿车,彻底过上了小康生活,在村里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长期以来,缺少整体发展规划、没有产业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

  这些年,康乐县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探索出一条富有成效的乡村振兴路径。

  与纳沟村毗邻的烈洼村,同样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景观,也形成了自己的景区。两个村庄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发展方向上,康乐县将烈洼村和纳沟村统筹考虑,“同中求异”,一体化抱团发展,其中烈洼村属于景区依托型村庄,利用景区带动模式,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接待服务功能,特色民宿+养生膳食;纳沟村属于自然资源依托型村庄,利用特色主题模式重点发展康体养生功能,农家乐+特色民宿。

  “如果缺少合理的整体规划,这两个村子就无法协同发展。”纳沟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艳说。

  按照不改农村风貌、保护生态的原则,两个村子“不砍一棵树,不扒一间房,不填一口塘”,整个村庄保持了最初的自然形态。同时,全程邀请群众参与,使乡村设计符合村民意愿和传统习俗。

  现在,两个村子的民房以院落围合与半围合相结合的方式建造,私密、半私密与外部开敞空间形成有机整体。庭院在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求外,注重加强绿化设计,院内绿化以果树、本地树种和灌木花卉为主。庭院外采用白墙琉璃瓦设计,并在外墙体绘以彩画。焕然一新的村庄在吸引游客的同时,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乡村旅游、有机果蔬等产业已初具规模。

  近年来,农村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发展有机种养,形成了新零售模式、认养模式、共享模式、农业公园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同时,电商与农业跨界融合,形成了互联网+农业电商模式、物联网与大数据新型智慧农业模式、农旅结合的休闲与体验农业模式。

  张玉艳介绍,纳沟村将利用村庄独有的农业资源,发展产业+旅游为一体的农业,打造高附加值农业,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围绕供游客参观、采摘、住宿、度假和体验农村生活,打造品牌农业,延伸发展多种功能业态。

  经过多年脱贫攻坚,如今纳沟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依托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纳沟村新建了村民文体活动广场、生态观景平台、观光步道和攀山栈道,扶持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相关产业,村里开起了19家农家乐。

  每年“五一”假期开始到国庆节前后,纳沟村旅游高峰期每天可接待游客2300人,停车场日停车300余辆,日旅游收入达7万元,农家乐高峰期月收入达2.5万元,农家乐共有床位100张,可容纳游客住宿200人。

  包莲英的农家乐,近段时间生意火爆,经常家里的鸡和肉都卖完了还有客人不断上门。她说:“看这个势头,今年收入会比去年翻一番。”

  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乡村旅游产业,推动许多贫困村升级为“小康之村”。如今,甘肃各地乡村铆足了劲儿,探索通过精准规划助力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编辑:徐莉萍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