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开放撬动服贸新未来——访商务部服贸司司长陈春江

时间:2021年09月02日 22:49 来源:新华社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于9月2日在北京开幕。服务贸易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深化对外开放的新动力。

  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如何?背后原因何在?未来如何挖掘服务贸易发展新潜力?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陈春江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结构不断优化 开放合作持续深入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和开放合作,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

  陈春江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进出口额累计达3.6万亿美元,比“十二五”时期增长29.7%;服务出口年均增长5.1%,高出全球5.3个百分点。中国已经连续七年保持服务贸易世界第二大国地位。

  “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结构优化、开放合作深化等发展特点。”陈春江说。

  以结构优化为例,2020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比重达44.5%,比2015年提升17.1个百分点。服务贸易逆差1005亿美元,比2015年下降 53.7%。今年前7个月,我国服务出口降幅收窄,带动服务贸易逆差下降67.4%,同比减少430.3亿美元。

  在开放合作方面,陈春江说,我国与世界近240个国家和地区有服务贸易往来,与14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服务贸易合作协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额达844.7亿美元,成为我国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

  “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新亮点、新引擎。新起点上,要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让服务贸易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陈春江说。

  加快创新开放 为服贸发展注入新动力

  “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业创新、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陈春江说。

  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为例,2016年2月,国务院批准在天津、上海等15个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去年,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再扩围,数字增加到28个,开展为期三年的全面深化试点工作。

  陈春江说,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一年以来,试点确定的八项任务得到积极落实,带动全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此外,去年以来,我国还新增了天津、上海、重庆、海南4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地区;在全国推广了16个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文化、中医药服务、数字贸易等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加快建设。

  去年服贸会上,围绕服务贸易开放合作,习近平主席视频致辞时提出三点倡议。“为落实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提出6方面36项工作举措。目前,这些工作举措基本已经完成。”陈春江说。

  服务领域开放水平也在进一步提高。陈春江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开放100个服务部门的基础上,新增承诺22个服务部门。

  不久前,商务部还出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这是我国首张跨境服务贸易领域的负面清单。在世贸组织关于服务业的160个分部门里,海南有120多个分部门超过我国“入世”时的承诺水平,为推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探索路径。

  瞄准新抓手 撬动未来发展新潜力

  2021年服贸会以“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为主题,首次设置数字服务专区。“数字”是本次服贸会的关键词,也是未来贸易发展的潜力所在。

  “数字贸易对减少服务贸易总体逆差、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在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形态、未来贸易的新引擎。”陈春江说。

  商务部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贸易增长47.4%,占服务贸易的比重从30.6%增长至44.5%。疫情发生以来,随着远程医疗、共享平台、协同办公等服务广泛应用,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20年我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额为2947.6亿美元,同比增长8.4%,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七位。

  推进数字贸易,高水平开放是题中应有之义。据介绍,目前,《“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其中,规划首次将“数字贸易”列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数字贸易发展的重点和路径。

  陈春江说,未来在服务贸易领域,我们将持续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推动各项试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打造服务贸易发展高地。进一步扩大开放,继续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定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提升跨境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水平。

  他表示,商务部还将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拓展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以及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合作,推动完善国际服务贸易规则治理体系。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编辑:高含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