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乡村小学的“变与不变”

时间:2021年09月14日 10:3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段睿珺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魏丽 梁璐

  157名学生,13名教职工,红顶白墙的校舍、焕然一新的操场、绿意葱茏的花园,这所建校于1938年的乡村小学,坐落在崆峒区峡门回族乡白坡村。

  9月8日,记者走进白坡小学,目之所及的是独具特色的学生立规养习展示、丰富多彩的阳光艺体大课间、自信满满的开放式课堂、丰硕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

  “现在,回流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校长张玉虎笑着说。早些年想“舍近求远”把孩子送进城里好学校的家长,如今都是把“家门口就有信得过的好学校”挂在嘴边。

  金秋开学季,在这所拥有83年历史的小学里,记者试图从它的嬗变中,找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样本,点亮乡村文明的光源,吹响乡村教育振兴“交响曲”的动人前奏。

  转变

  转变,源于不断增强的教育底气。

  乡村振兴,首先要实现乡村学校的振兴。白坡小学校园里,一棵枝叶繁茂的古樟树见证了这所乡村小学几十年的变迁。就在十年前,操场晴天有灰、雨天有泥,校舍冬天冷、夏天热,尽管教学条件逐年改善,可还是不尽如人意。

  2014年起,一个个变化“扑面而来”:崭新的课桌椅、电教化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师生阅览室、科学实验室、卫生室等一应俱全,教学软硬件设施升级迭代,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比起城里的学校来,一点都不逊色。”六年级郭瑞自豪地说:“喏!你看,我们操场上随风转动的风车是全乡最美校园呢!”

  对于学校的变化,坚守乡村教育近30年的张玉虎深有感触:“几十年来,国家的变化日新月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们农村学校的变化,不断改善的教学条件和生活环境。现在学校教学设施配备齐全,各种功能室设置完备,光纤宽带接入率100%,全部达到标准要求,完全能满足师生需求。”

  不变

  让每一粒种子都开花,我们就是在变与不变中前进。

  “不变的始终是一代代扎根乡村的教师教书育人的理想,还有孩子们的求知愿望。”教龄17年的白坡小学教师杨林说。

  “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这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思考,更是他们的行动力——在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轨过程中,学校牢牢紧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007年以来,白坡小学开设了音之灵合唱团、美联画社、墨香书社、韵动部落、星梦话剧社、八音乐坊、信息课堂等多门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定期开展校园阳光体育、学科知识竞赛和主题演讲等,庆六一、迎国庆、春季田径运动会、冬季趣味运动会等重大庆典活动,已成为连续多年的校园传统。

  除此之外,学校还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制定了不同学科的校本课程实施纲要和实施方案,开发实施了三个系列十个学科十一册校本课程教材,研究开发的“五步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市、区教育领域的高度评价。

  “农村孩子的家庭条件和城市家庭相比确实有差距,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努力缩小这个差距。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张玉虎说。

  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白坡小学的孩子们奔向各自上课的地点:喜欢音乐的孩子汇集在一起,沉浸在美妙的乐曲中;喜欢动手探究的孩子,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的奥妙。

编辑:沈博琼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