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路”做强产业“大文章”

时间:2021年09月14日 11:27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白杨
0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深度/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通讯员 袁媛远

  旖旎九月,秋高气爽。一场细雨拉开秦岭山区丰收的序幕。

  好梯:菌产业四季不“断档”

  宕昌县好梯乡的新鲜木耳又迎来采摘季。走进麻子沟村安宏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一排排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个个菌棒排列整齐,菌棒上成熟的黑木耳密密麻麻……村民们正忙碌地采摘黑木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42岁的刘小红曾受过腰伤,随着年纪增长,外出务工的选择越来越少,家庭经济收入只能靠务农来维持,家门口的联合社让她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自从村里有了食用菌大棚,我就经常在基地帮忙干活,还不耽误照顾家庭,一个月下来能挣个一千多元。”刘小红高兴地说,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今年以来,好梯乡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以大力推动产业兴旺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依托资源优势将“小木耳”做成“大产业”。目前,已建成集黑木耳晾晒、风干和储存扶贫车间1200㎡,建设温室大棚6个,特色阴阳棚2座,占地16亩,露天木耳70亩,用于种植羊肚菌、平菇、黑木耳等特色产业,实现了食用菌产业四季不“断档”。

  “好梯乡没有农闲,全年都在忙,特别是秋收时节。”联合社负责人杜新珍带我们走进基地车间,在28摄氏度的温润环境中,一朵朵黝黑软嫩的木耳恣意绽放,“村民们对传统农作物栽培技术掌握相对熟练,但是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食用菌生产还不过关。”

  基于此,好梯乡探索将食用菌等“五小”特色产业列入生产托管服务试点范围,试行“农户种植、联合社代管”的办法,进一步拓宽产业托管服务领域,有力地将一家一户小生产融入农业现代化大生产之中。

  “今年全乡有24000只木耳菌棒交由合作社代管种植,年底再进行分红,让农民从中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好梯乡党委书记马志明介绍道,对小农户而言,将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大的环节托管给联合社,不仅降低成本、减少风险,还能提高效益,一举多得。

  走出深山,走向富裕,这是好梯人对“小木耳”寄予的厚望。今年,好梯乡把电商发展作为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开设网络销售直播间,利用自媒体、微视频等方式宣传推介好梯木耳产品,着力畅通农产品进城渠道,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们还将大力运用媒体广告、网络营销、电商公关等手段,宣传推广特色网货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切实将‘好梯木耳’打造成规范化电商交易精品品牌。”好梯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包翰觎信心满满。

  朵朵小木耳,绽放“致富花”。未来,乡村振兴使命在肩,“小木耳”在好梯乡铺出的致富路将越走越远。

  南阳:良恭河畔 “莓”好时光

  良恭河畔,毛羽山麓,树莓红了。近日,记者走进宕昌县南阳镇树莓种植基地看到,一排排植株枝繁叶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果实缀满枝头,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忙着采摘。

  “我们2019年从黑龙江、青海等地引进试种树莓50亩,去年,在原有基础上流转土地300亩,引进树莓新品种2个,创建了产、研、销为一体的综合树莓产业示范基地。”南阳镇党委副书记陈宝刚介绍道。

  8月至10月是树莓丰收的季节,采摘的新鲜树莓要经过分选、包装、仓储等环节,运往青岛、黑龙江等地进行售卖。

  “现在树莓市场价每吨可卖到一万二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下付村杨君兰农业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产业发展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免费提供苗种,开展技术培训,实行保底回收,确保农户种得下去、卖得出去。

  村民韩爱生从产业园建设时就到基地上班,通过学习种植管护技术,他很快成为田间管护。“合作社组织开展了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培训,我期期都参加,认认真真学,再把种植技巧传授给其他果农。”韩爱生笑着说。

  今年,基地亩产果预计1000公斤左右,树莓产业逐渐成了当地群众的“致富宝”,已先后吸纳136户594名村民在合作社就业。

  “以前我四处打零工,一年到头最多挣2万元,现在每天在树莓基地打工,一天工资能挣100元,打工离家近,干什么都不耽误。”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付全女笑着说。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南阳镇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

  “树莓富含丰富的花青素、SOD等降压降脂、抗癌抗衰老的元素,药用价值高,是一种食药两用的高端水果。南阳镇种植的树莓生长旺盛、采果期长、产量高、品质优,市场前景非常好。”甘肃省省级科技特派员、高级科技专家协会会员令利军教授表示。

  在抓好产业园建设的同时,镇村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开发特色产品,推出树莓鲜果、果酱、果酒、罐头及饮料等系列产品,开辟了产业市场空间,带动农户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发展的特色产业致富之路。

  “我们的目标是围绕树莓加工做深做广、不断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产业,擦亮叫响具有南阳特色的树莓品牌。”提到树莓的产业链延伸,陈宝刚娓娓道来。

  南河:“酿”出甜蜜新生活

  蜜蜂个头虽小,能量却足够大。乡村振兴的路上,它们成了王成林和乡亲们携手“酿”出甜蜜生活的生力军。

  行走在青山绵延的宕昌县南河镇,可以看到农家小院中、草地上、树林里,一排排蜂箱一字摆开,成群结队的中华蜜蜂飞进飞出,“嗡嗡”声不绝于耳。

  在成林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一桶桶蜂蜜金黄澄亮,散发出丝丝甜味。 “我们这个地方穷,以前蜂蜜卖不出去,还不如在外面打工挣得多,现在政策好、路也修得好,我又重操旧业养蜂。”合作社负责人王成林说,今年养了300多箱蜜蜂,有近20万元收入,他也因此成了养蜂大户、致富能人。

  今年43岁的王成林是南河镇任藏村人,他家祖祖辈辈有养殖中蜂的传统习惯。2015年,王成林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的模式发展养蜂产业。

  合作社成立初期,宕昌县畜牧站的农技专家前来“传经送宝”,对中蜂健康养殖、病虫害防治、农作物蜜蜂授粉技术等进行专业指导。

  去年,县上还给予了一次性奖补资金,用于提升合作社绿色化标准化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党和政府让我享受上这么多好政策,我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王成林给自己鼓劲。每天,他起早贪黑,精心料理,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养蜂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成林的努力下,合作社的效益越来越好。

  目前,合作社带动就业十多人,每人年平均收入3000元,使大山里的村民们也尝到了“甜头”。

  “农产品以前没人买,现在好卖得很。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往年都住土坯房,现在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任藏村村民朱彦强说。

  眼看着收入一年年增加,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闲不住的王成林又萌生了养猪养鸡的想法。去年,他一次购买了50头猪、2000只鸡,短短几个月时间,鸡出栏1000只,猪将于今年底出栏,村里人都夸他是“养殖能手”。

  如今,王成林一家搬进了新建的二层小楼房。“感谢党和政府,让产业发展有了新路子、全家住上了新房子。我还计划着规范经营、扩大规模,加强与县属企业的合作,与乡亲们一起把合作社越办越好,把产业越干越强!”王成林高兴地说。

  由于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宕昌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8.3%,居陇南市首位。行进古羌大地,田畴沃野生机勃勃,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一派欣欣向荣。

编辑:沈博琼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