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经济网  >  市县  >  庆阳

碧水映蓝天 家园展新姿——庆城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侧记

 2021/10/19/ 12:13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胡旺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胡旺弟 通讯员 王博雅

  近年来,庆城县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推动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抓紧抓实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一个“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新庆城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强化生态: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

  沟壑起伏的黄土高原、渊源流淌的马莲河、苍翠欲滴的周祖陵……这座焕发活力的千年古城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多种生态系统相互交汇。

  曾几何时,面对生态基础脆弱、修复保护能力不强的严峻形势,庆城县立足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功能定位,以“一带两廊三通道”为重点,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行动和“一村万树”“固沟保塬”等工程,坚持生态优先,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断提升“十大生态”产业的占比,以生态空间管控构建绿色发展格局,以绿色科技创新引领生态环境治理,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截至目前,庆城县共完成造林绿化7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4%。建设高标准农田5.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10平方公里。农村“三大革命”纵深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6.1%,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清洁村庄”覆盖率达到72%,村容村貌更加靓丽整洁。

  合力攻坚:碧水蓝天增强幸福感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治理工程,涉及面广,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更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合力攻坚,不断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

  为此,庆城县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压实县、乡两级以及各相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强化考核评价,严格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三管三必须”督査落实等常态化管治机制,确保责任到人齐抓共管。强化生态流域治理,突出辖区内河流水库的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保护与建设力度,增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全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大人流密集场所的环境卫生管理,严格落实农村垃圾“户集、村收、县拉运处理”等措施,彻底改变了农村垃圾乱扔、污水横流等现象。以土壤安全利用、油气资源开发、危化物处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对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防土壤污染风险。扎实开展施工场地扬尘、露天烧烤、秸秆焚烧等污染整治工作,进一步提升空气环境质量。

  通透的蓝天、舒卷的白云、绚烂的晚霞……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成为庆城市民的共同感受。通过联防联治、齐抓共管,空气质量逐年提升。2020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7天,优良天气比率95.3%,达到了“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群众的“蓝天”幸福感不断增强。

  “这几年,空气清新了,绿化景观多了,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在药王洞养生小镇散步的市民刘小军说。

  全民共治:保护生态成为新风尚

  然而,没有产业支撑,生态保护就是空中楼阁。

  生态治理与恢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庆城县坚持把全民共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群力群策,群防群治。以《环境保护法》宣传为重点,紧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带头学法用法守法,推动法律法规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共建共治美好生态家园。广泛普及生态环保科学知识,引导全社会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自觉抵制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包装物、塑料餐具,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养成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培育崇尚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

  市民张爱琴看到自己天天晨练的周祖陵森林公园的变化后说道:“之前没有休闲的好去处,现在跟过去比就是天壤之别,作为生活在这里的人,我也要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现如今,庆城县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成为了主旋律,建设美丽庆城深入人心,人人参与落实行动,庆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真正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福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