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绿色根基 创建美丽新城——平凉市林草局助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纪实

 2021/11/24/ 09:20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薛巍敏 通讯员 段嘉良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薛巍敏 通讯员 段嘉良

  自平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城市更新行动启动以来,平凉市林草局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紧密结合“为民办实事”活动,准确把握“三新一高”要求,全力创优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聚力打造壮市强县的产业品牌,着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机关,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筑牢绿色根基。

生态惠民 和谐宜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平凉市林草局把改善全市人居环境作为一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民生问题来谋划。

  “今年我们完成城乡造林22.52万亩,绿色通道350公里,义务植树468.96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33.98%,人均森林面积达到3.06亩。”平凉市林草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平凉市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达到207万亩,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7个,野生动物增长到25目63科216种,建档造册古树名木1330株,其中,崇信“华夏古槐王”入围《全国百株人文古树名录》。

  平凉市林草局科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环城生态屏障、宜林荒山治理、美丽乡村绿化、景观廊道建设及林旅融合发展“五大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如今,平凉市已荣获“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国家森林城市”申报已进入评估验收阶段,平凉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优美了,陇东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地位日益凸显。

果品富民 产业固本

  近年来,平凉市林草局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品种品质品牌“三品”齐抓、绿色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并进,持续打造覆盖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的果产业发展典型,努力把平凉市建成全国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和苹果产业产地集散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中心。

  目前,平凉市果园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160万亩,国家级标准园7个、省级标准园53个。认证绿色果品基地累计112.83万亩、出口创汇基地累计26.47万亩、GAP基地累计3.22万亩,优果率72%以上。果品年产量达到210万吨,产值95亿元,果农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

  在果品衍生产业上,平凉市果办负责人介绍,平凉市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合作、项目扶持等多种形式,培育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20家,果品储藏、加工、运销等关联企业291家,其中具有自营出口权企业14家,并开发果汁、果醋、果茶等系列深加工产品6类14种。

  此外,平凉市依托果品产业建成了西部最大的纸制品包装基地,果品年仓贮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加工能力16.5万吨,建成静宁35°苹果谷等以苹果为主题的旅游示范村7个、生态旅游景点3个,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等衍生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了产加销、贮运服一体化的现代果业全产业链。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我们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入股、果园托管、委托销售、务工服务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据了解,目前平凉市果业产业大户达到5000多户,果业机械合作组织164个,“企业+合作社+基地+果农+互联网”的新型经营模式得到普遍推广,有效提升了产业集约化、组织化程度和商品化、工业化水平。通过聚力打造“平凉苹果”“静宁苹果”品牌,平凉市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等7张国家级名片,特别是“静宁苹果”品牌估值达到158.95亿元,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持续提升,苹果远销欧美、东南亚、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鲜果出口3万吨以上,创汇超过3000万美元,有效保障和拓展了果农增产增收渠道。

  眼下,苹果产业已成为平凉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名片。

服务为民 廉洁高效

  平凉市林草局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集中优化行政审批程序,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顿,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行政效能。

  平凉市林草局着眼于农民增收,为群众服务的角度,科学编制项目文本,积极争取生态护林员、村级草管员、退耕还林等涉农补贴类生态扶贫项目,每年发放补贴资金1.21亿元,保障了2.6万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如今,生态扶贫有力地促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针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传播风险,平凉市林草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对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企业的监管服务力度,积极为企业提供取样、检疫、消杀等防控技术服务,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切实阻断传播途径,坚决避免人和动物交叉感染,保障企业正常经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