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浇出产业富民果——甘肃农信天祝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2021/11/25/ 11:4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苏海琴 王云祥 通讯员 芦兴泉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苏海琴 王云祥 通讯员 芦兴泉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今年以来,甘肃农信天祝农商银行勇当乡村振兴“排头兵”,积极发挥金融力量,优化服务模式,打造以信用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机制,以实实在在的优质金融服务支持天祝县牛羊鸡马菜菌药藜“八大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插上了金融翅膀,走出了一条金融服务独具特色、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助力地方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金融活水“贷”动产业发展活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内源性动力支撑。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甘肃农信天祝农商银行严格落实“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着力点,恪守“为农而生、以农为本、因农而兴”的初心使命,摒弃“脱农进城、脱实向虚”的经营思路,制定《天祝农商银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业务大推进实施方案》《天祝农商银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意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工作方案》,从总行层面调整授信政策和贷款投向,坚守“三农”本源,专注支农支小主业,围绕全县“特色产业”,按照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增长“两个不低于目标”要求,单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计划,全年新净贷款1亿元,将信贷资源重点向本土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以金融活水有效“贷”动产业发展、浇灌百姓致富之花。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末,甘肃农信天祝农商银行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1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75.3%,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7.7%,较各项贷款增速高3.2个百分点。涉农贷款规模和增速稳步增长的背后,是甘肃农信天祝农商银行调整授信政策、转变服务模式、优化产品结构等多方面的支撑。

创新模式满足产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去年,天祝县松山镇王兴祥一家外出务工,一年收入8万元,2021年3月王兴祥向甘肃农信天祝农商银行申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0万元,筹措自有资金,流转当地农户土地3000亩,种植藜麦1000亩、油菜880亩、燕麦800亩、大豆320亩,2021年王兴祥的藜麦长势好,穗头大,每亩地产藜麦300斤,产量达15万公斤,产值150万元,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了周边的农户增收致富。

  事实上,这只是甘肃农信天祝农商银行助农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甘肃农信天祝农商银行紧密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实际,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围绕农村养殖、农村种植、农业产业链等,按照“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订单+保单”的保障机制,积极创办“藜麦贷”“食用菌贷”,大力推广“卡贷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兴陇合作贷”“富民产业贷”等适合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专属信贷产品,因地制宜支持当地发展“错峰头”的食用菌产业、多元化的生态畜牧产业和藜麦、高原夏菜、中药材等产业,助农增收致富。

  此外,为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该行对信用好、能力强、辐射广的名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在金融服务上给予倾斜和优惠,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高授信额度从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营业网点贷款审批权限一律提高到30万元,采取“边评级授信、边发放贷款”的模式,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向村头庄尾、田间院落、千家万户延伸。

深化担保业务合作助力乡村振兴

  天祝藏族自治县绿莹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6月,成立之初只有3座草莓棚,年收入仅3万多元,近年来绿莹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一心想扩大种植规模,但苦于缺少抵押担保无法申请贷款,甘肃农信天祝农商银行辖内客户经理了解到情况后,及时宣传政策,通过金控公司担保为该合作社发放贷款100万元,解决了合作社融资担保难、无担保的问题,目前,该合作社已建成种植大棚26座,其中:草莓棚3座、葡萄棚1座、无花果棚1座、育苗棚4座,年净利润达到80万元,走上了一条稳步发展壮大的产业大道。

  据悉,为有效破解农村种养大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甘肃农信天祝农商银行紧盯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立足乡村振兴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加大与金控公司、农担公司等政府融资担保公司的银担合作力度,积极推广成本低、易推广、“量体裁衣”式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累计投放“兴陇合作贷”0.12亿元,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累计投放“富民产业贷”2.3亿元,支持产业发展。

  同时,该行主动与天祝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积极探索推广以“三权、三产、三活”为主的“甘农贷”专属金融产品,不断提升服务广度。以产业链为依托,推进产业链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户担保增信,通过优化联保机制,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多渠道支农模式,有效破解了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门槛高、评级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难题,切实将信贷资金用在“刀刃”上,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发展质量,以“金融活水”灌溉“产业之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