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写就民生答卷——安定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纪实

 2021/12/23/ 17:19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丁陆军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吴维娜 武晋堂

  “走在新铺的大路上心情都舒畅。”

  “困扰我们家多年的房产证今天办下来了!”

  “娃娃在家门口上幼儿园了,感觉特别方便!”

  ……

  这样的新变化在安定城乡大地上持续上演。街道变宽了,公园更美了,人居环境更舒适了,“入园难”“大班额”等民生问题解决了……一件件群众关心关切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得到解决,一项项群众热切期盼的制度推进实施,安定区用真情写就民生答卷,让群众愿望变成了现实。

  “一把手”领办重点项目

  “道路畅通关乎群众出行安全,是民生大事,请加快办理”“要解决好遗留问题”“要把政策向群众宣传到位”……安定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把主动回应群众呼声作为第一关切,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一次次批示,只为把群众关心的民生工程盯牢、民生实事办实、办好。

  网友在“领导留言板”留言,“中华路路面损坏严重、坑坑洼洼、雨天积水特别难走,非常不方便,希望尽快解决!”

  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政府第一时间回应诉求,开展调查,成立专班,按照深度改造、质量提升、路面加宽的总体要求,对中华路道路优化升级改造。道路全线新增人行道护栏、树池树篦子,更换绿化带隔离栏杆,新增夜间景观地灯1038盏,完成道路铺设1.6公里。新修的道路平坦宽阔、规划严整,夜晚华灯初上,柏油路面犹如一道皓光闪耀的银河穿流而上。

  览山国际小区一期300余户拆迁户因权利人不一致、安置户花名册没有备案等问题,一直无法办理房产证。妥善化解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是一项重大民生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安定区以民为本,采取“一小区、一专人、一方案”的办法,全面化解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问题。截止目前,已妥善解决15个小区涉及6038户业主的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率95.95%。像这样的“一把手”“领办”重点项目,今年安定区共征集22件,办理完成20件,持续开展2件,实打实帮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

  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中道路笔直宽阔,房前屋后有花有树,云海梯田纵横交错,宛如走进了画中……这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田园图,是安定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破除陋习,建立宜居宜游宜业美丽乡村结出的硕果。

  “以前只能上旱厕,又脏又臭,夏天蚊虫咬,冬天地上滑,真是让人闹心。自从村上闹起了‘厕所革命’,厕所就大变样了,干净、整洁又方便,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凤翔镇丰禾村村民张民忠讲起“厕所革命”带来的新变化侃侃而谈、赞不绝口。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今年,安定区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率先开展“厕所革命”,发动群众自觉参与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垃圾处理、农村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绿化美化、乡风文明等专项行动,让乡村提升“颜值”,全力奏响群众美好生活幸福曲。

  推窗见绿,抬头赏景,移步闻香,各色绿植尽收眼底,鸟语花香引人沉醉,中和小区的居民就感受到了来自家门口的美丽蝶变。“小区绿化好了,出来散步的人也多了,夏天绿树成荫,鲜花簇拥,大家在花园里下棋、唱小曲热热闹闹的,心情都舒畅。”

  定西东湖公园如今成了广大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今年政府又植树栽花,好的环境引来了天鹅、白鹘顶,大家在这里散步、赏花、喂鱼,感觉日子很惬意、很幸福。”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广大市民纷纷驻足赞叹。

  安定区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开窗有景、出门见绿”目标,全力抓好农村“四旁”绿化、城市生态加密和景观提升改造两个重点,今年完成农村四旁义务植树156万余株,面山绿化4294亩,经济林544亩,建成福州·定西生态林1.09万亩、青岛生态林3800亩。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47万安定儿女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转变,是全区上下凝心聚力、苦干实干践行“绿满陇中”的生动实践。

  “老有所养”有温度更有力度

  “有了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只要一个电话,助路助餐、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康复护理都能得到帮助,真是太好了。”家住福台路街道凤台社区独居老人陈艳红打电话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寻求帮助,不到半个小时,养老服务志愿者李凤霞送来了一顿香喷喷的饭菜。

  “老人腿脚不方便,我们有个加班外出的,老人吃饭都成了问题,现在方便得很,护工随时上门服务,解决了大困难。”说起居家养老服务带来的好处,中华路街道北街社区居民杨月花深有体会。

  “中心联合社区积极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日间照料等暖心服务,这一需求还在快速增长。”中心负责人韩晓兰表示,今年中心已先后签约服务对象649人,累计开展服务12500人次。

  在白碌乡中山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里,七八位老人唠家常、下象棋、拉二胡、唱小曲,很是热闹。“做了一辈子饭,现在不用自己做饭了还能吃上四菜一汤,真是享清福啦!”76岁村民张卫民高兴地合不拢嘴。

  为解决农村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空巢和留守老人的日间照料的难题,安定区政府探索建立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试点,把老人聚在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建立提供清洗衣服、理发、修剪指甲等生活护理和日间照料,让老人们“净起来”、“乐起来”。

  安定区借助政策东风,在养老上出实招、再发力,现已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发展体系,积极打造“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目前,全区已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41个,其中农村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就有72家,设置床位数1552张,全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学有所教”出实招见实效

  在中华路幼儿园的操场上,孩子们肆意奔跑嬉戏,体验着运动的乐趣,一张张活泼可爱的笑脸,如夏日娇艳的花朵,尽情绽放。

  “现在的孩子可真幸福,在家门口就能上这么好的幼儿园!”高标准的教育设施、宽广舒适的环境,完备齐全的班级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福台路街道办居民贾永华对孩子就近入园的事满心欢喜。

  进城务工的西巩驿镇南河村暖泉社村民张维忠正在中华路中学门外等待孩子放学。几个月前,张维忠还在为孩子的入学问题发愁。如今,他的孩子不仅顺利地上了学,而且学校离租住区步行不到10分钟,让他十分满意。

  “现在有了食堂,吃饭很方便,能节约很多时间看书、休息了。”就读于高峰乡黑山初级中学七年级寄宿生刘若涵和她的同学们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学校食堂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了。营造温馨、舒适的就餐环境,让孩子暖心,家长放心,安定区再出实招、办实事。

  今年以来,安定区共投资5059万元,先后新建了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改建扩建学校面积2.754万平方米,新增城区学位1560个,改扩建城区学校食堂2所、农村学校食堂21所,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1763人,有效解决了原有片区中小学校学位紧张、“入园难”和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

  学党史,办实事。截止目前,全区共征集实事办理意见5945件,已办结5886件,办结率99%,用情用心用力实现“责任清单”向“幸福账单”转变。“党为老百姓办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大家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更强烈了。”这是广大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感慨和感受,对党的信赖和拥护更加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有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