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叫亮“临夏美食”金字招牌

 2022/01/12/ 09:3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俞树红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文/图

  临夏美食,是一部延续千年的历史传承,也是一席催人味蕾的饕餮盛宴,更是一抹独具魅力的文化风景。去年,临夏州响亮提出“打造百亿级美食产业”目标,旨在擦亮临夏美食“金字招牌”,建立美食产业体系,续写临夏美食产业发展新篇章。

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临夏美食

  挖掘美食大产业链

  2022跨年之夜,临夏州举行“临夏美食标准制定暨成果”发布会。

  “打造百亿级美食产业,是州委、州政府立足临夏特色优势和发展条件,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带动产业发展、擦亮城市名片、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支撑,是增进城市交往、深化文化互动的桥梁纽带。”临夏州副州长李勇在发布会致辞中说,成果发布会的召开,标志着临夏美食产业进入了全国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崭新阶段,对打响叫亮“河州味道·临夏美食”品牌具有里程碑意义。

  丰富的食材,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在勤劳的临夏人民灵巧的双手里碰撞,创造出了精美绝伦的美食盛宴。

  “在临夏,不论东乡手抓羊肉、河州包子、爆炒草鸡,还是河州酿皮、发子面肠、黄酒羊肉,都是招待亲朋好友的招牌硬菜,更是脍炙人口的特色美味。”临夏州餐饮美食协会会长马俊说,“要走好临夏美食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就必须要有适合临夏美食产业发展的美食标准。”

  临夏州通过一系列政策牵引、基金撬动、活动造势、培强企业,有效集成了从田头到商超—厨房—餐桌的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临夏美食”产业正在造福于民,也在为城市赋能。

  “动员全州上下、各行各业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全力以赴把美食产业培育成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展示临夏形象的品牌产业。”临夏州委书记郭鹤立在临夏州美食百亿产业发展大会上说,要实现临夏美食产业上档升级、做大做强,首先要把其丰富的内涵挖掘好、总结好、诠释好。

  擦亮美食金字招牌

  千百年源远流长的临夏美食,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叫响世界?

  “我们将增强经济思维,发挥市场力量,顺应国际化对美食多样性的刚需,兼收并蓄,扩大临夏美食圈。”李勇说,在美食推广宣传、美食文化交流、美食研发创新、美食标准制定、美食人才培养输出等方面,深挖潜力,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打响叫亮临夏美食“金字招牌”。

  据了解,临夏美食标准共有3类46项,对每一道菜的名称、原料、改刀工艺、食材配比、调味品投比、制作过程和工艺、感官要求、营养结构等均做了规定。

  “临夏的八大碗,因碗大,不少外地客人吃不完,造成浪费。现在我们进行了改进,将大碗换成小碗,既不浪费,又能让顾客品尝全每一道菜。”中国烹饪大师、连续三届在马来西亚参赛获金奖的餐饮领军人冶军说,传统饮食要创新,与时俱进,要把我们的饮食文化挖掘出来,让世界人民知道临夏的特色美食。

  近年来,临夏州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向全国推广临夏美食的同时,引进各地先进烹饪工艺技法,引入各大菜系招牌名菜和不同业态餐饮模式,丰富了临夏美食餐饮市场,提升了烹饪技术水平,使得临夏餐饮业得到巨大发展。

  临夏美食造福人民

  临夏美食产业,究竟给群众带来哪些收获?

  据临夏州商务局副局长马冕介绍,截至2021年12月底,临夏州群众创办牛肉面等餐饮门店2.4万家,从业人员16.7万人。

  如今,临夏州在外打拼的餐饮创业者遍布全国,已形成了牛羊肉、调味品、牛肉拉面等生产经营体系,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临夏籍牛肉拉面店,在北京就有1000多家、上海有1300多家、广州有1500多家、湖南省有1500家、天津有800多家、山东省有1000多家、南昌市有1000多家、厦门市有100多家。同时,美食产业带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各个领域,覆盖从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囊括一二三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通过美食产业致富。

  产业链就是“大动脉”和“毛细血管”。产业链健全完善了,整个产业就活了。

  “发放创业贷款3.88亿元,扶持餐饮业3345户,让更多群众依靠临夏美食,走上致富路。”马冕说,正在建设的278家河州味道品牌门店,已建成近200家;部分餐饮引入阿里云智慧,正在给588家餐饮实体安装智慧收银设备,并接入临夏美食大数据。

  河州力量品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克娟说,计划到2025年,在全国开设“河州味道”品牌餐饮店、旗舰店、加盟店、创业店、夫妻店、标准店和老字号品牌示范店达到3万家,带动就业30万人。

  临夏州正在集中精力,做好“美食+”大文章,推动美食产业与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美食与旅游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带动更多领域群众走上了富裕路。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