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参与点亮冰雪运动事业未来——专家解读“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数据发布

 2022/01/13/ 20:50 来源:新华社 记者 王沁鸥 吴俊宽

  新华社记者 王沁鸥 吴俊宽

  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日前公布报告,中国已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已从愿景变为现实。数据的增长体现了怎样的中国冰雪发展图景?新华社采访多方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北京冬奥会的第一块“金牌”

  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大众冰雪部部长罗军介绍,北京申冬奥过程中,中国正式向国际社会作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数据显示,从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到2021年10月间,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24.56%;近四成参与者每年开展一到两次冰雪运动。

  国家统计局信息民调中心副主任杜燕介绍,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全国31个省(区、市)的18岁以上城乡居民。从年龄结构上看,18至30岁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率最高。从地域上看,东北地区冰雪运动参与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黑龙江省参与率最高;江苏和山东参与人数最多,均为0.26亿人。

  “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参与率相差并不明显,呈现出冰雪运动在大江南北蓬勃开展,传统地区更加火热、新兴地区活力不断的生动局面。”罗军说,在此过程中,中国克服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冰雪资源分布不均、设施服务尚不完善等不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和“四季拓展”战略,创新扩大冰雪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建立冰雪运动普及推广体系,打破了冰雪运动时空局限。

  多名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完成,是北京冬奥会给予全球冬季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最为重要的遗产,可以说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第一块“金牌”。

  冰雪运动助力健康中国

  北京咏怀体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兵认为,许多欧美国家的冰雪运动开展历史已超过百年,中国通过短短几年时间缩小了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截至2021年1月,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较2015年增幅达317%;已有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增幅达41%。冰雪运动为开展全民健身、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了更多样的抓手。近年来,各地积极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大力推广仿真冰仿真雪等陆地冰雪运动,此次调查也将旱雪、滑轮、陆地冰壶、陆地冰球等纳入广义的“冰雪运动”中。

  “过去我国体育事业一直存在竞技体育强、群众体育弱和‘夏强冬弱’的问题。冰雪运动的时空拓展,以及从小众竞技运动到大众时尚生活方式的升级,丰富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甚至催生出诸如雪地马拉松、冰上龙舟、冰上拔河等新玩法。”王兵说,冰雪运动多在寒冷的户外环境下进行,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人们御寒抗病能力的提升。

  此次调查中“18至30岁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率最高”的结果引人关注。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林显鹏认为,这体现了冰雪运动时尚化、年轻化的特点;备战北京冬奥会期间涌现出的一批青年偶像也对年轻人有吸引作用。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认为:“冰雪运动很多是在户外环境下,甚至不太舒适的自然条件下开展的,这对人的体能和精神都是考验,对于青少年有人格塑造的作用,是很好的自然教育、环保教育。”

  大众参与打下产业发展根基

  此次发布的统计调查显示,超九成的参与者系自发参与冰雪运动。罗军介绍,群众性冰雪运动组织的大幅增加是明显的佐证。民政部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正式注册的各级冰雪运动社会组织共有792个,是2015年冰雪运动社会组织数量的近3倍。

  王雪莉认为,大众参与为冰雪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她介绍,冰雪产业的高产值,使其在中国体育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的产业配比均衡,其中制造业比很多运动项目产值更大、技术含量更高,涉及许多大型机械。第三产业中,冰雪产业能带动更丰富的业态融合。更高端的教育培训、可囊括家庭需求的度假旅游,以及形式更为多样的竞赛表演,为体育消费升级提供了一种方向。以冰雪运动为龙头,冰雪产业能延伸出更长、更宽泛的产业链。”

  根据《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到2025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王雪莉认为,这一目标有潜力实现。

  “因为疫情的原因,使原本流向国际市场的高消费客源留在了国内。而北京冬奥会又极大提升了冰雪运动的关注度。如何将初级参与者转化为有黏性的消费者,需要继续进行产品和服务升级。”王雪莉说。

  对于全球来说,中国市场的开拓为冰雪产业提供了新的空间。“全球其他适合发展冰雪产业的地区大多已处于成熟期,未来增量有限。”王雪莉说,“中国显著增加了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可以说给全球冰雪产业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