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 尾菜还田美了环境富了农民

 2022/01/18/ 10:01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祁玉洁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通讯员 俞兆鹏

  我省是全国“西菜东调”“北菜南运”和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蔬菜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作为我省蔬菜主产区之一的凉州区,目前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年产量达到83万吨,总产值约32亿元,设施蔬菜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效益均全省领先,是全国北方冬春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重要基地之一。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已成为该区种植业中效益最好、农民增收最大的产业。

  随着该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量蔬菜秸秆尾菜被随意倾倒或堆放于田间地头、沟渠旁、道路旁,严重影响着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蔬菜废弃物处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近年来,凉州区将尾菜处理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发挥综合联动效应,探索出“机械破碎+生物菌剂+高温闷棚”的蔬菜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累计处理尾菜5500棚,处理利用秸秆尾菜1.7万吨,找到了一条从根本上解决秸秆尾菜污染治理难题的好路子。

  “前些年,每年蔬菜丰收的季节,凉州区乡间田野大量的尾菜堆积如山,如今昔日乱堆乱放的尾菜不见了踪影,随处可见旋耕机穿梭在地里,它们将尾菜瞬间变成粉末并埋进土中,土地变得平整疏松。”凉州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吉生成说,“通过整地,快速完成蔬菜秸秆还田,起到土壤蓄水保墒、减灾灭虫的作用,给土地补充营养,农民能增产不少呢!”

  凉州区下双镇于家湾村农户徐典银的日光温室已经连续三年做了尾菜还田,做完以后棚地明显变软了,浇水时间更长了,西红柿缓苗很快,长得也很粗壮,他大概算了一下,一茬西红柿多卖了四五千块钱。

  吉生成说:“凉州区设施蔬菜已有30多年种植历史,根结线虫病危害程度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联合甘肃农业大学开展了设施蔬菜秸秆直接还田关键技术创新研究课题,通过实验验证这是一套成熟的、认可度高的日光温室尾菜资源化利用技术,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示范样板区,尾菜资源化利用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的棚已经种了20年了,这几年棚里根结线虫病危害十分严重,有的年份会导致减产一半,常用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已经作用不大了,只能倒茬,有时候茬口倒不好又卖不上好价钱,让人左右为难。这两年进行尾菜还田后,根结线虫病危害程度明显减轻了,尤其夏天还田以后,下茬蔬菜几乎看不到线虫,产量增加了不少。”凉州区发放镇双树村农户李庆军高兴地说。

  “通过检验254份土壤样品,掌握了设施蔬菜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特性的影响,测定出设施蔬菜秸秆直接还田后的土质松软,保墒效果好,同时也减少日光温室病虫害的发生。”甘肃农业大学副教授孙小妹说:“通过近年来的田间试验,验证了设施蔬菜秸秆直接还田后对下茬作物有一定的增产效应,番茄增产幅度达到8.1%-20%,西瓜产品增幅达到10%,辣椒产量增幅最大可达15%。”

  尾菜处理利用,为农民节约了成本和时间。“利用尾菜处理技术制成有机肥再施入田地,每座棚的种植成本能减少300元。”凉州区高坝镇碌碡村农户辛福文说,“以前蔬菜采摘完拉秧时,我和老伴两天才能拔完,背出棚又得一天,还要用车运到垃圾场,特别费事。现在尾菜还田用旋耕机直接把秸秆打碎还田,半天就完成了。”

  如今,随着日光温室尾菜直接还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昔日的秸秆尾菜“变废为宝”转化为肥料利用,不但解决了日光温室尾菜、秸秆乱倒乱扔的问题,还肥了土壤,美化净化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取得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