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昌:29年坚守大峪河

 2022/05/05/ 09:1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王云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云祥

  “五一”期间,甘肃多坝水文站站长常福昌仍然坚守在位于卓尼县木耳镇多坝村的甘肃多坝水文站,守护着大峪河的安宁。至今,他已经坚守了29年。

  多坝水文站是洮河一级支流大峪河控制站,承担着大峪沟河水位、流量、冰情、降水量等监测和防汛的重要任务。这里海拔比较高,紫外线强,冬季室外最低温度为零下30度,属高寒阴湿气候,自然条件十分艰苦。

  记者见到常福昌,这个40多岁的藏族汉子,个头瘦高,皮肤黝黑,说话时总是带着憨厚的微笑。

  常福昌介绍,每年4月到10月的汛期,需要24小时在岗,每天2时、8时、14时、20时的水文观测作业必须按时按点完成,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双休日,遇到暴雨洪水,还要加密观测频次,测验、分析计算、水情拍报、资料整编的任务会更加繁重。

  “我阿爸用一辈子坚守了这条河,我五六岁的时候阿爸时常带我到站上生活,阿妈则带着患病的阿哥在老家种地,别人下雨的时候都躲在家里,阿爸下雨的时候就往断面跑,看水位、测流量、报水情,这样重复工作,一直到退休。”常福昌说,他小时候的多坝水文站只有几间破旧土坯房,离县城10公里,取暖做饭用的是煤炉子,喝的是洮河水。

  阿爸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常福昌影响很大。常福昌18岁那年,父亲到了退休年龄,他毅然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多坝水文站的一名职工。

  “我到岗的第一天,阿爸给我交代任务,让我做好吃苦的准备,为了大峪沟河周边乡亲们安稳生活,一定要把水文站的工作做好!”常福昌说。29年前的多坝村,拉木头、挖草药成为村里青年的主要职业,当时他们每天会有上百元的收入。而常福昌工作的多坝水文站离村比较远,面对着荒凉的大山,一年见不到几个人,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

  尽管收入不高,工作环境异常艰苦,但他牢记阿爸的话,长期坚守在岗位上,思想从未动摇过。他埋头苦干,苦练技术,成为了既有水文工作经验、又能充分适应现代化勘测技术的业务能手,2003年被任命为多坝水文站站长。

  在常福昌的记忆里,他不知多少次顶着电闪雷鸣和倾盆大雨在河边进行流量测验,有时候雨水和汗水浸透了衣服,为了准确检测水文数据,根本顾不上换衣服。29年过去了,长期淋雨下水工作,使他患上了风湿病。

  “现在我有经验了,遇到大雨时需要提前准备两三件衣服,衣服湿了就能及时更换,湿衣服搭在炉子边烘干再穿,这样轮流换衣服,身体受到的损伤就少一点。”常福昌说,因为长期一个人工作,他把秒表和信号铃挂在脖子上,衣服内层口袋里装上小本子和铅笔,手上拿的测深杆,每天这样重复工作。

  常福昌告诉记者,大峪河遇到暴洪时,白天黑夜都要坚持检测水情,忙的时候连喝水吃饭都顾不上。每次完成水文检测任务后给家里打电话,都是嗓子干的说不出话来,妻子总是担心得流泪。而他还要走进齐腰深的河水里清理标尺上的垃圾,提起八磅锤打桩、钉水尺。

  如今,多坝水文站有了智能化检测设备,也配备了电视、灶具、洗衣机等生活用品,站房也进行重新翻修,院内种上了花草蔬菜,工作生活都方便多了。29年来,常福昌一直坚守在大峪河岸边。“阿爸和老前辈们守护了这条河的平安,我要把他们吃苦耐劳的水文检测精神传承下去,争取做到更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