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中一朵激荡的浪花——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情暖定西”典型人物常海增

 2022/05/17/ 09:3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张晓宏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张晓宏

  常海增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山里农村娃,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是一个吃水不忘掘井反哺家乡的人。

  常海增,1967年出生于通渭县常河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乡人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常海增在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加上父母全家七口人常年挤在两间不足四十平米的泥瓦房里,用家徒四壁来描述当时的情况一点也不夸张。贫寒的家境让常海增10岁才入学,因年龄大就被插到三年级,农忙时帮父母干农活,农闲时继续读书。小学一毕业,他就成为父母农活上的左臂右膀。艰辛的生活磨炼,让他养成了山区农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怕艰难,孕育了他诚实、本分、果敢、坚毅的品质。

  15岁那年,他出门打工。年底回家时,兜里不到两百元,然而他没有灰心丧气。翻年来到省城一家建筑单位,从抹灰做起,不怕苦不怕累、诚实守信,博得领导的青睐,后被提拔为抹灰工的领队,这一干就是整整6年。

  后来,他想自己创业。但创业之路更艰难,他攒的那点钱远远不够,于是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设备、寻觅人才,承包工程,风里雨里过了5年,终于从只有几个散工的小工程队,发展成了一家建设集团公司,业务涉及房屋建筑、房地产开发、商贸、幼儿教育、医疗、农林经济等行业,还多次获建筑、房地产领域的最高奖项,不可思议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神话。

  当了老板的常海增,不忘回报家乡。当他得知母校常河小学的教室和办公宿舍随时都有倒塌的风险,师生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时,他决定在省城社会各界及企业老板中组织一次联谊会,为母校募捐筹集建设教学楼的前期资金。同时,他又从省上有关部门争取了60万元,硬化了常河镇至南河小学的道路,方便了当地孩子的上学和群众的出行。

  他得知常河中学有几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要面临失学,他立即驱车雪中送炭,尽全力资助。他常说:只要我健康,还在干事业,我就要不断帮助学校、资助学生,做到生命不息、助学不止。连续13年,他累计为高考金榜题名的学生发放助学金70万元,累计资助学生140余名。同时,每到逢年过节,常海增就会为村里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五保户家庭送去米、面、油等日用物品,让他们度过一个温馨祥和的节日。

  2011年的大年初一,常海增邀请乡亲们在他家做客,酒足饭饱后,他号召大家:今年我们过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春节,义务劳动,推山修路,解决几代人没办法完成的大事。父老乡亲激动不已,齐声赞同。年过完了,路修好了,乡亲们在正月十五领着社火队,敲锣打鼓地为他送了一块“走路不忘修路人”的牌匾。同年,他又多方筹集资金给常河镇的部分街道、张家川社、胜义社和新胜社安装了206盏路灯,亮化和美化了村镇。2015年,常海增向常河镇南河村村委会建议,在南河村修建一个文化休闲广场。他慷慨解囊,拿出了200多万元,使工程得以顺利施工。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分别向通渭县人民医院两次捐赠负压式救护车及救护医疗设备价值共计102万元,向值守疫情防控一线的干部群众捐赠价值3万元的生活用品,向陇西县红十字会捐款捐物20万元,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缓解疫情防控的燃眉之急。

  2018年12月他回到家乡,依托自己公司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规划投资1.56亿元,分三期建设常家河“山楂小镇”产业示范园,做优“农”的文章、盘活“文”的资源、培育“旅”的品牌,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常家河“山楂小镇”产业示范园已建设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小镇,成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为全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了“通渭样板”。带动周边320余户脱贫户年均分红3500元,村集体分红5万余元,实现村集体、农户与企业共赢,形成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企业旺的良好发展格局,为农村脱贫致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也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第二届“情暖定西”典型人物。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