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提速 乡村美丽如画——西和县乡村振兴工作调查

 2022/05/18/ 09:2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王云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云祥

  5月上旬,“喜迎省十四次党代会·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乡村振兴主题采访团走进西和县采访。

  西和县是全国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挂牌督战县,是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也是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的脱贫攻坚后评估试点县,地处长江上游,属秦巴山区。

  进入西和县西高山镇,一座座崭新的农家住房掩映在绿荫中,清澈的小溪、碧绿的田野,勾勒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现代化生活图景。

西和县西高山大型养猪场项目  

  “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全县优先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县所有村庄全部实现了村道硬化,通上了水泥路。”西和县副县长杨勤介绍,结合全县各村庄实际,按照国家乡村振兴目标,全县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村文化资源禀赋提前规划,按照村级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推进乡村建设。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西和县按照“城乡融合、以城带乡、集中连片、串点示范”的工作思路,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示范行动。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不但体现在农村大地上,也体现在群众的精神面貌上。

蘑菇生产大棚  

  传统产业现代化

  脱贫不是终点,乡村振兴是新起点。5月中旬,采访组一行来到西和县西高山镇朱河村。这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村庄,满山林木植被翠绿,清澈的西汉水冲出峡谷,从山下的沟底流过。

  在村委会办公室里,记者见到80岁高龄的刘智慧,他是“西和麻纸制造的第五代传人”。

西和传统麻纸制作
  

  “我13岁就开始制造麻纸,现在已经67年过去了,我总算赶上了好时代。前几年麻纸销售缓慢,县上领导帮助我销售麻纸,最终打开销路,现在每年都有20多万元的麻纸销售收入。”刘智慧说,他家每年生产麻纸4万多张,一张六尺长的带花纹的麻纸卖25元,一张四尺的卖15元,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麻纸制作是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纯手工工艺。一张麻纸制作成功需要经过72道复杂工序。

  “我一辈子制造麻纸,也研究麻纸生产技术。我自己创造出了花纹麻纸,解决了西和县有史以来无花纹麻纸的记录。”刘智慧说,麻纸每道生产工序都要严格把关,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出来的麻纸质量好。

  “不仅自己要致富,还要带动村民一起致富。”西和县西高山镇书记李文博说,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镇上大力扶持传统麻纸生产工艺,将这个“指尖上的手艺”进行创新,如今转变为“指尖上的精细产业”,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在西高山镇,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麻纸产业链。当地种植了7500多亩花椒树和3000亩构树,大量的构树皮用于麻纸生产,而构树的叶子和嫩枝加工成了饲料,为附近农户及养猪专业合作社猪牛羊养殖提供饲料供给。

  “构树今年砍了明年又长新枝,生长速度较快,作为造纸原料资源充分。”刘智慧说,构树浑身是宝,如果不小心手指划破了,用构树叶子流出来的液体抹在伤口上,伤口就会快速止血、愈合。

  在西和县农村,不仅仅是麻纸产业,大量乡村传统产业正在不断创新,形成了新的现代工艺,走上了现代化发展之路。在西和县乡村流传千古的乞巧文化,在西汉水流域的20个乡镇的300多个村庄传承,结合现代化文化元素,打造出了现代化新型乞巧文化产业体系,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农民育种专家郭大权

  科技助农再提速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作为分管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县长杨勤也时常思考着,如何让全县仅有的土地见到更高的效益?如何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一方面,全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特色农业、药材、林果业、养殖业等传统产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全县加快农业科技提速增效,引进大型农业企业,积极培养农业科技专家、“土专家”,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完善农业产业全链条,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

  穿行在西和县农村,一片片绿色的冬小麦正在抽穗扬花,玉米、土豆等农作物生长良好。据西和县乡村振兴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县马铃薯种植25万亩左右、玉米8.6万亩、23.7万亩越冬小麦和6.2万亩油菜,春播种植中药材10万亩。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西和县涌现出了一批全省有名的农业土专家。郭大权是西和县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出生于1967年的郭大权小学没毕业就一直从事马铃薯贩卖销售,后来他成立了合作社,开展马铃薯原种培育。截至目前,郭大权的合作社年生产瓶苗20多万瓶、500多万株,生产原种2000多亩、一级种2万多亩。在郭大权的带动下,全县20个乡镇和150个村先后成立20个乡镇级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50个村级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每年免费发放的种子达800多吨,共带动农户800多户,户均种植面积2亩,每亩能带来2500块钱的收入。

西和半夏

  鲁马成是西和县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主要研究种植淫羊藿、半夏、冬花等中药材原种培元和加工销售。“淫羊藿干货一斤价格130元左右,往年合作社从附近农户手里收货,农民都是从山里采摘来的野生淫羊藿,长期以来无法实现淫羊藿人工种植。经过多年探索,我们试种成功了。” 鲁马成指着淫羊藿示范园说,这是他去年种植试验成功的淫羊藿,目前已经结籽了,证明野生淫羊藿在西和县试种成功。  

  鲁马成的合作社并不简单,他已经带领自己的团队获得了多项农业专利发明。在青岛市科技局、青岛农业大学的支持下,合作社实现了“半夏重茬改良”“养生产品研发”“野生药材驯化”等技术方面的突破性发展。随着半夏种植土壤重茬改良技术攻坚突破,今年试验重茬种植52亩半夏,将逐步破解半夏不能重茬种植的技术瓶颈。

  在开展野生淫羊藿驯化技术攻坚方面,通过探索苗木人工育种和繁育,实现淫羊藿野生采摘向人工种植和机械化种植的转变,提高了淫羊藿规模化生产能力。

  记者调查发现,西和县农业科技攻坚的事例很多。“我们合作社有社员1800人,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良种引进繁育、生产、初加工等业务,现有纹党参仿生态栽培方法和半夏套种技术2项专利,完成实用医用中药材幼苗培育设备、一种中药加工用筛分装置、一种多层式中药种植培育架、一种制药用药材的烘干装置、中药材种植用插苗装置、中药材加工用转动式研磨装置等8项新型专利,去年合作社加公司总产值达1亿元,助推全县3乡镇15村800户群众增收发展。”西和县葆元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琪介绍,该公司是全省唯一单品种半夏毒性饮片生产企业,主要从事半夏种植、经营及炮制加工。公司建立了年产量3000吨的新型饮片生产线,引进了国内先进的数控切割、提取、烘干、浸润、检测等设备150余套,并组建了科研院所、高校产品科研团队。新型饮片线的投产运营,可带动农户上万亩半夏种植,加工成饮片后产值达3亿元,可带动5000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西和粉条产业

  随着陇南市君御堂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成立,西和半夏开始走出国门,走向增加市场占有率和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发展新路。

  美丽乡村入画来

  进入西和县卢河镇草关村,一座新建成的小桥出现在眼前,清澈的河水在桥下缓缓流淌,人行步道干净整洁,民居屋舍古色古香,村民院子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村内游乐设施俱全。

  几年前的草关村还经历着“雨天两腿泥,晴天一身土”的现实,现在情况变了,因为村子地处林区边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为全村旅游开发形成了良好条件。经过几年的打造,草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小镇。

  “我们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按照‘村整洁、户干净、人精神’的目标,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走上了绿色、文化、旅游、富庶、和谐的多元化发展道路。”西和县卢河镇党委书记周芳说,草关村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导向,围绕草关河流域生态体系,建成了健身步道、小广场、小景点等配套景观长廊,将草关村打造成为村容村貌园林化、家庭院落精致化、特色文化景观化、生态旅游规模化的美丽康养新乡村。

  西和县高质量、高时效完成了姜席镇谢庄村、长道镇大寨村、西高山镇寇山村等乡村振兴示范行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全县严格落实“示范村实施方案编制完成一村、报县发改局审批一村、开展招投标一村、开工建设一村”的乡村振兴建设制度,分村组建工作专班,靠实责任、倒排工期、压茬推进,确保示范村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按期全面完成创建任务。截至目前,西和县20个乡村建设示范村项目建设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

  据杨勤介绍,今年全县计划创建美丽村庄70个,到2024年底,全县384个行政村美丽村庄创建全覆盖。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工程,因地制宜,积极推广三格式、水冲式、卫生旱厕等厕所模式,今年确定1.16万座户厕改造任务,通过改造提升、配套新建等多种方式,推动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每年提高10个百分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夏日的西和县,城乡产业发展布局得到了科学优化,全县农业产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安康,乡村振兴步伐正在加快。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