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临近压力山大,心理专家帮您支招!

 2022/06/10/ 11:16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王耀

  有人戏称高考是“鲤鱼跃龙门”,而中考又何尝不是呢?

  中考临近,多少次挑灯夜读、含辛茹苦的付出,即将尘埃落定。

  纷至沓来、铺天盖地的信息着实压着家长与孩子们。如何选择一个能够直奔“985、211”的优秀高中,或者退而求其次选择市级示范高中,再不济怎样都要奔向一个普通高中,实现父母期待。于是乎承载着爱、期待与未来等诸多标签便在孩子们初中三年的每一次考试中不断呈现出希望、失望或者欣喜若狂、低迷失望,最后在临门一脚的时刻,孩子、家长焦虑紧张、失眠上火。如何在中考关键时期减缓压力,顺利应对考试,取得理想成绩呢?甘肃省肿瘤医院综合康复中心心理治疗师、国家注册心理师、甘肃省健康科普专家、兰州市中小学心理危机工作指导专家迟婷给出了诸多建议。

  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与状态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们强烈关注自己的个性成长,也格外注重自己的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对于评价非常敏感。诸如“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好”“瞧瞧别人多刻苦多聪明”“你的成绩比起某某同学总是差那么一点儿”“你总是让我们失望”等等此类话题会严重挫伤孩子积极性,减弱学习的动力。

  因此,家长与孩子对话时,尽量少用评价性的语言,温和真诚地谈心,了解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客观分析,也可以鼓励孩子寻求老师的帮助。这一时期孩子另一个表现是情绪稳定性较弱,消极情绪增多。此刻,老师和家长的情绪稳定很重要,孩子有可能会被沮丧、焦虑、消极的情绪所感染。对于孩子在学习、能力上曾经出现过挫折导致的不自信、担心、恐惧情绪,考前老师和家长可以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引导,比如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的办法,说出孩子某项能力和特质的优势,鼓励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动力。励志的故事与短视频也是可以尝试的不错方法。

  而且,孩子们有强烈的独立意识,早已不是家长心里的那个依偎在怀里的小宝宝了,现实生活中还有家长用叠词“吃饭饭”“睡觉觉”给类似成年人的孩子反复交代一件事情,殊不知他们更加开始注重维护自身的独立与自尊,宁肯无助也不轻易向家长求教。那么,家长更需要以充分尊重的心态,用理性的思维和成年人的对话方式与孩子探讨与商量,不需要事无巨细,一定给孩子留出独立思考与相处的空间,让他们参与决策。而家长可以在有的时候更像一位观察者,温和而坚定的给孩子必要的建议,帮助他们克服这个时期自控力发展尚不完善的特点。

  管理情绪,科学应对压力 

  “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的学习态度,其实绝大部分孩子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他们不说并不代表不明白,来自社会导向、学校教育、课业负担以及同学间的竞争、相互对比,家长期待,成长环境等等因素,孩子们有时候承担的压力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迟婷说,但如果不会管理压力,会导致情绪失控、行为失常。有些学生考前紧张焦虑,坐卧不宁,易激惹,入睡困难,每晚觉醒次数增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学不进去了,以前学过知识都记不起来了,也有些学生索性不愿意复习了,玩手机、打游戏。

  对此,可以从3个方面管理情绪,科学应对压力。

  首先,接纳焦虑情绪。适度焦虑可以集中精神,活跃思维,提高学习及考试效率。

  其次,建立合理认知,充分积极关注。每个人对于一些事情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如果这个信念是不正确和歪曲的,积极信息就会被贬低。比如当家长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孩子不能胜任学习,那么就会搜集不同的信息来证明这一点,可能会想孩子以往的不理想成绩、不佳的表现,而不去注意孩子积极和优势的一面,担心、不信任的情绪以及孩子不值得被爱的不合理认知也会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如果孩子内心也有“我不胜任学习”这样的信念,那么有可能他会自卑地对认为自己能力不行、不值得被爱,表现出退缩、回避、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

  所以家长要给自己和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期望值;梳理孩子的优点,做到充分相信和理解孩子;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一同谈论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回忆生活趣事;热水浴、正念减压、放松冥想、音乐舞蹈、散步等生物减压技术可以缓解考前压力,缓解失眠;适当的亲子小游戏、拥抱孩子、倾听诉说、为他们做做按摩、营造安宁温馨的家庭氛围,可以增进亲子关系,给予彼此更多的支持,缓解紧张的考前气氛。

  此外,做好心理准备,冷静应对考试。积极的自我暗示对改善焦虑情绪有重要作用。在考前几天除了做好考试所需的物质准备之外,考生要树立信心,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在考试前几天做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每天早上给自己打气,对自己说“我很棒,我都准备好了,我有很多优势”等话,也可以唱励志的歌曲鼓舞士气。

  如果在考试过程中,出现紧张、心跳加快、出汗、手脚颤抖,可以采用深吸气、慢慢呼出去的呼吸放松方式缓解压力,同时闭上眼睛帮助大脑排除杂念,重复几次能有效缓解焦虑情绪;也可以紧握几下拳头,在内心给自己打气。(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耀 整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