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的“古浪实践”

 2022/07/05/ 09:56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贾治堂 曹志政 张莉莉 文/图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更难的是几代人坚持做同一件事。几十年前,有这样六位老汉,不但把自己“埋”进沙漠,还立下了父死子继的誓约;几十年后,六位老汉的儿子们变六老汉,子承父志守得沙漠变绿洲;如今,六老汉的后代陆续替补,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这就是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精神。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八步沙林场时强调,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八步沙林场职工牢记总书记嘱托,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向沙漠腹地进军。如今的八步沙绿意盎然,梭梭、柠条、沙枣、花棒等汇聚成的沙漠林带,如同一张巨大的绿色地毯,为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植被覆盖率由过去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条长10公里、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使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完成治沙造林25.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古浪县的沙漠,整体向后推移了15到20公里,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积极贡献。

  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为保护家园,1981年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位村民发起和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带头承包治理沙漠,以“吃在八步沙,住在八步沙,死了也要埋在八步沙”的坚韧和执着,在八步沙开启了第一代治沙人的艰辛治沙征程。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副场长贺中强说:“在没有治理之前,这里沙丘裸露、黄风黑浪,春天一刮风,到处沙尘弥漫,通过我们三代人的治理,现在树也长起来了,草也长起来了,环境越来越好了,风沙也小得多了。今后,我们将努力把这片绿洲维护好、管护好,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作为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一直深感责任重大。他说:“经过几年的努力,八步沙林场职工年收入由原来的年均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5万多元,彻底改变了贫苦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沙漠变绿、治沙人致富的理想。”

  若问荷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2019年3月,中央宣传部授予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

  郭万刚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的梦想就是山更绿水更清,我将终身奉献给八步沙,要一代一代做下去,坚持到底。”

  八步沙的生态好了,直接受益的是距此不到5公里的黄花滩。

  盛夏时节,走进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映入眼帘的处处是喜人的场景,安置院落整齐敞亮、硬化道路平整通畅、乡村环境优美整洁,村里村外焕发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视察时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

  三年来,古浪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于2020年整村实现稳定脱贫,并大踏步迈上更富裕的康庄大道。

  6月24日,记者来到古浪县富民新村韩正峰家,看到一座里里外外干干净净的农家小院新居,小院洁净、住房敞亮、厨卫设施齐全,院子里一小块菜地还种上了各式蔬菜,听说记者采访,韩正峰开着小车从养殖场赶了回来。

  韩正峰满脸高兴地说:“今年存栏90头牛,这些年牛市场价格稳定向好,每头小牛可以卖到6000元至7000元,2021年我家养殖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以前我们在山里住的时候,条件很差,道路不好,孩子上学不方便。如今,搬进了新家,住上了砖瓦房,喝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建起了蔬菜大棚。一座日光温室大棚一年可以种两茬,我现在种的是西红柿和西瓜,收入能达到两万元。比起以前的生活,真的是好多了。”富民新村村民何振田开心地说。

  为了彻底改变“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窘境,从2012年开始,古浪县持续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建成富民新村等12个移民新村和1个生态移民小城镇,共搬迁安置南部高深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群众6.24万人,实现了新堡、干城、横梁3个乡镇整乡搬迁。

  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延堂介绍说,建设美丽乡村,环境是基础、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随着富民产业逐渐壮大、公共服务不断优化,村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近年来,富民新村累计建成日光温室422座、养殖暖棚540座,牛羊存栏量达18100头(只),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海升集团智能玻璃日光温室相继落地投产,以串收番茄、草莓、古浪香瓜为主的优质果蔬实现产销两旺,600多名群众实现就地就业。

  “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6.5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5572元提高到2021年的7500元,预计2022年提高到10000元。易地搬迁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的目标已全面实现。”张延堂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