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构建果蔬产业发展新格局

 2022/09/22 10:53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段睿珺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近年来,果蔬产业已成为泾川县特色产业。今年2月,泾川县出台《泾川县农业特色产业扶持管理办法》,按照“塬果川菜整县牛”的产业布局,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全县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果园菜地忙秋收

  9月15日,来到泾川县飞云镇元朝村,记者看到一行行栽植整齐、管理规范的苹果树依次排开,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丰收在即。

  今年苹果价格比去年好很多,早熟的嘎啦现在一斤能卖到5元钱,盘算着今年的收入,刘小宏高兴地告诉记者:“按现在这个行情,我家11亩苹果地预计收入8万元左右。”

  一棵苹果树,已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摇钱树。“我们村是全县最早发展苹果产业的,从1986年开始试种苹果,当时在不懂技术和品种的情况下村民们开始试种,到现在家家户户全部种植苹果,掌握最新的果树修剪和拉枝操作,果园肥水、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我们自己都成了技术人员。”刘小宏边在果园干活边说。

  同样,在泾川以种植蔬菜为主的泾汭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汭丰镇龙王——东王核心区,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划一,大棚内各式新品种的西葫芦,油菜、西芹等蔬菜长势喜人。

  “现在蔬菜市场价格非常好,我的包菜和黄瓜两个棚马上就要上市了,今年的纯利润可以达到35000元左右。”泾川县汭丰镇东王村菜农王润祥对记者说。和王润祥一样,该村有18户农民在这里变身成为现代农业技术工人,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还实现了打工、顾家两不误。

  找准方向助农增收

  据了解,泾汭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汭丰核心区是泾川县重点打造的设施蔬菜产业园区之一,园区以发展生态有机蔬菜为方向。

  今年以来,汭丰镇按照“党支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建成日光温室28座、五连栋钢架大棚8座、钢架大拱棚137座,配套实施了水电路渠、灌溉设施、冷藏保鲜库等项目。

  发展设施蔬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的有效载体。“汭丰镇积极招商引进甘肃中穗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支持企业示范种植有机蔬菜,引进培育新特优品种,示范推广生物秸秆反应堆、智能温控等新技术,带领群众进行订单式种植,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汭丰镇政务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吕军强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汭丰镇结合自身实际、在原有蔬菜、瓜类种植基础上,引进推广天山雪玉、航椒5号、太空架豆等40多个新优蔬菜品种,全面普及立体吊蔓、机质栽培、穴盘育苗等新型蔬菜生产技术和膜下暗灌、喷灌、滴灌等现代水肥一体管理技术,全面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

  汭丰镇蔬菜产业只是泾川县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泾川县已累计建成设施蔬菜园区52个、日光温室1120座、钢架大棚5426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全县蔬菜总产量达7.3万吨,总产值1.58亿元。蔬菜种植户7230户,蔬菜从业人员1.42万人,菜农年户均收入2.19万元,全县农民蔬菜人均收入718.2元。

  让产业持续“造血”

  去年以来,泾川县紧紧围绕基础设施配套提升,采取“项目扶持、龙头带动、大户联建、农合带动”等方式,做好产业发展文章。并通过对农业特色产业政策的引导,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种养队伍中。

  今年2月,泾川县出台《泾川县农业特色产业扶持管理办法》,按照“塬果川菜整县牛”的产业布局,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办法》鼓励全县所有农户当年新建苹果园,由乡镇统计建园需求苗木,泾川县自然资源局(果业局)整合项目资金免费提供所需苗木。

  泾川县还鼓励农户按照县乡统一规划,在集中规划区种植甘蓝、花椰菜、西蓝花、娃娃菜等高原夏菜和嫩绿黄架豆、透心红萝卜、泾州大葱等地方特色蔬菜,落实标准化生产措施,实现一村一品,建设商品蔬菜基地,按照到户资金管理办法,每亩补助300元。

  如今,泾川已从过去的品种杂、种植散、规模小、设施差的粗放阶段,发展到今天的规模集中适度、管理措施精细、产品安全放心的现代化特色果蔬产业新格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