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产业“链”起来 牛路“犇”起来

 2022/09/23 11:21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段睿珺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梁志红

  在崇信县黄寨镇甘庄村,一孔孔古朴而沧桑的窑洞沿崖而建,一头头体型健硕、毛色鲜亮的红牛在牛场甩着尾巴悠闲地走动,时不时传来的“哞哞”声与周边的庄稼、树木、青山、红瓦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田园画卷。

  “窑洞里养牛成本低,而且窑洞冬暖夏凉、通风干燥,牛住着也舒服。”黄寨镇甘庄村养殖大户吕涛细数窑洞养牛的优点还算起了经济账,“我现在养了60多头牛,准备以后扩大到100多头,除去成本年净收入能达到11万元左右。”

  在崇信,像吕涛这样在窑洞里养牛的人比比皆是。近年来,崇信县积极盘活废弃窑洞资源,探索推行了窑洞生态养牛模式,建成窑洞养牛示范带7条,通过窑洞养牛盘活利用土地820亩,改造废弃窑洞1701孔,饲养红牛5000多头,发展了生态养殖,留住了乡愁记忆。

  生态养牛是一条路子,标准化养牛也是一条路子。崇信县全面推广良种、良料、良舍、良法、良医“五良”技术,全县养牛形成由点到面、规范运行的良好格局,红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据悉,目前全县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2000多户,标准化养殖小区41个,修建养畜暖棚341座,全县牛饲养量达到8.3万头,出栏量2.89万头。

  走进崇信县平头沟村青贮玉米地,养牛大户朱海萍正看着“轰隆隆”的大型机械穿梭其间收割玉米,收割、打包、拉运,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我今年种植了400亩饲草玉米,每亩地能收获3吨左右的饲料,我的100多头牛今年不愁没有‘口粮’了。”朱海萍高兴地告诉记者。

  平头沟村青贮玉米种植只是崇信县红牛饲草保障的一个缩影。崇信县依托“粮改饲”项目,持续扩大玉米、苜蓿等种植面积,种植饲草6.7万亩,购置青贮机械20台(套),同时配建有机肥生产线4条,全县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有效解决了全县红牛的草料和粪污处理两大饲养难题,实现了红牛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目标。

  红牛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延展的链条,崇信县在扩大红牛养殖规模的同时,在红牛精加工和销路拓展、品牌打造上不断下功夫,依托伊顺祥公司全封闭冷链控制及独创优势的排酸技术,开展屠宰分割和精深加工,注册了“崇信红牛”“崇信牛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牛肉产品畅销北京、西安、广州等市场,出口香港速冻牛肉获得中国海关许可批复,崇信红牛产业的知名度不断提升,销路一路走俏。

  从多元化的养牛模式到饲草保障,从红牛精加工到销售渠道拓展,崇信红牛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串起了崇信红牛产业链条的“好钱景”,也勾勒出了崇信乡村振兴事业的新画卷。

  今年以来,全县牛产业链完成产值4.91亿元,增加值2.99亿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