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三治融合”创新基层治理

 2022/11/18 08:15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李双胜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双胜

  今年以来,清水县把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坚持守正创新、强基固本,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夯实乡村治理根基,探索乡村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清水特色的乡村治理路子。

  清水县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探索“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的新路径,用法治来“定纷止争”,用德治来“春风化雨”,用自治来“消化矛盾”,努力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

  “村里的电线太多太乱,影响村容村貌” “乱倒垃圾、污水乱泼的行为要整治”“建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更适宜……”

  在清水县永清镇白崖村,每月一次的“村民议事日”活动上,村民围绕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畅所欲言,大到政策落实,小到邻里纠纷,村民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建议和诉求,极大地调动了村民自我管理、依法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角”。

  在乡村治理中,清水县健全法律公共服务体系,把法治教育融入矛盾化解全过程,让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为行为准则和自觉习惯。在探索德治创新的过程中,黄门镇硖口村借助村里威信较高、说理能力强的老党员、老干部、典型模范人物的榜样力量,深入开展和宣传文明实践活动,让全村形成了人人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示范者、文明风尚维护者的良好氛围。“自治、法治、德治”一体部署、融合推进,凝聚起乡村发展的强大合力。

  走进黄门镇小河新村,一排排崭新的院落整整齐齐,平坦的水泥道路和宽敞的活动广场干净整洁,围墙、宣传栏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孝老爱亲等内容的墙画洋溢新风。

  小河社区是黄门镇按照“搬迁分散村、整合中心村、建设大社区、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分三批将9个自然村286户1452人搬迁至黄门中心地带建成的新型社区。该社区依托多功能综合服务大楼,创建了“一站一馆一超市,一家四室四中心”,实现了乡村社区管理、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快捷办”,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率。

  “过去有事到处找村干部,现在是线上沟通、村民代办点线下解决,社区便民服务真的很方便,让我们少跑很多路。”黄门镇小河社区村民田巧艳说。

  而秦亭镇刘峡村通过建立村务微信群,把一些惠农政策、疫情防控、务工信息第一时间“搬”进群,村干部对村民咨询、反映的问题及时线上回复,线下第一时间处理,小小微信群架起了干群连心桥。

  走进红堡镇西城村余川新村,一幢幢二层“小别墅”映入眼帘,房前屋后的“小景观”绽放生机。法治广场内,老人们坐在亭子里闲聊,小孩子嬉闹其间。曾经脏乱差的村庄,通过乡村建设,村容村貌换上了新颜。

  “西城村探索出‘341’区域协同治理新模式,有效促进村组之间相互学习,沟通交流,形成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有事互帮、发展共赢’的新格局,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实现了‘成本最小化,成效最大化,共享全民化’的目的。”西城村党支部书记李子平说。

  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环境美”到“内涵美”。清水县因地制宜,结合各村文化底蕴、产业特色、乡风民风等特点,探索出乡村党建联盟引领型、崇文重教引导型、村民议事参与型、多元主体带动型、村社联建服务型、积分评价管理型等治理模式,遵循“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工作理念,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让农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