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生态基础 建设美丽甘肃 坚决扛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使命

 2022/11/25 10:04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田葆华

  □ 田葆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为我们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作为林草建设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研究、谋划、推动全省林草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思想认识,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新进展。

  (一)合理布局,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按照黄河战略对我省的功能定位,着力增强黄河流域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功能,全面改善我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在甘南高原黄河上游生态区,要以建设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中心区为重点,在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区,要以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和防沙治沙为重点,在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要以加大重要水源涵养林区生态保护建设,提升林草生态系统质量为重点,在中部黄河生态走廊,要以推进黄河干流及支流区林草植被恢复,突出兰西城市群建设为重点,加强渭河源、黄河兰州段和白银干流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生态廊道。

  (二)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黄河、长江上中游大保护体系。以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为龙头,以黄河首曲省级保护区及区域内各类自然公园为依托,打破各自为政、信息不畅、联动机制不健全、相互交流不充分等壁垒,优先构建省内青藏高原大联盟和大保护体系,探索建立健全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巡山查林等联管联控联防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合作交流机制,共同打造一体推进大保护的新高地。同时,同步推进祁连山区域大保护机制构建、完善和深化,加快建立祁连山区域大联盟和大保护体系。

  (三)全面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打造全国森林经营名片。我省人工林保存面积大,但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病虫害危害大、质量差等退化问题突出。作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首批试验示范省份,要认真总结小陇山成熟的技术模式和典型经验,扩大推广到国有林场,打造全国样板。同时,要结合落实“双重”规划以及全省森林经营规划的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重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建立森林经营规划和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森林培育、保护、利用、决策管理机制,科学开展森林多功能经营。

  二、多措并举,加快推进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一)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把落实好“双重”规划作为重要抓手,结合我省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北方防沙带等重点区域生态建设现状和突出问题,认真谋划、梳理、提炼国土绿化、退化林修复、湿地保护、防沙治沙等重大项目,形成符合实际需求、投资政策支持、可落地能实施、近中期能见效的成熟项目储备库。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力争成熟一个、申报一个、建成一个,切实发挥重大国土绿化项目的规模化示范引领作用。

  (二)坚决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河西走廊重点沙化区域生态保护治理项目规划》,坚持以水定林,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荒则荒,乔灌草结合,系统治理,科学治沙。严格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强化重点沙区风沙口治理,促进沙区退化植被、沙化草地保护修复,推广利用先进适用的治沙模式,坚决遏制沙化蔓延趋势。

  (三)抓好全省储备林项目建设。抢抓储备林建设政策机遇,全面争取和落实国家金融扶持政策,尽快制定全省储备林建设方案,在国家方案基础上,把我省未纳入国家方案的地区,落实到我省的方案当中,为下一步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打好基础。

  (四)改革创新中央财政造林补助资金分配制度。全面落实非农化、非粮化政策,按照国家造林地块上图入库要求,打破补助标准“一刀切”惯例,按照降雨量分布、东西部地形地貌差异、造林难易程度不均等实际情况,测算造林成本,分类确定财政补助标准,实行资金差异化安排,完善细化管理办法和验收标准。积极推行先造后补、以奖代补的造林补助模式,避免资金分配撒胡椒面、造林成效差的问题,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造林质量精准提升。

  三、坚持创新发展,提高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充分发挥林长制“指挥棒”的作用。打造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通过示范引领,推动全省林长制工作落实见效。强化智慧林长平台监管,加快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林长制考核机制创新,把考核作为督促各地落实责任的重要抓手之一。

  (二)进一步提升依法治林的能力。科学开展甘肃省野生动物、湿地保护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工作,加快完善林草法制体系建设。加强执法机构队伍建设,在白龙江、小陇山林区和国家级保护区设立专门的林草执法大队,配备专职执法人员。指导市州、县区林草部门组建相应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争取将执法办案经费纳入省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加强执法装备建设,强化执法人员培训,切实扭转有案不查、有案难查和刑事案件移交难的被动局面。

  (三)摸清林草资源家底。以“国土三调”成果为统一底版,集成遥感技术与现地调查技术,常态化开展林草湿荒和碳汇、国家级公益林等图斑监测和样地调查。按年度开展并更新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数据,全面摸清我省林草湿荒资源种类、数量、结构、分布、质量、功能、保护和利用现状等动态变化情况,为全省林草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探索创新合作开展林草生态建设新路子。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加强与省建投等国有企业合作,按照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的发展思路,探索组建“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建设投资股份公司”,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特别是发挥林区特色优势,积极培育多主体、多元化投资开发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及林副产品加工、森林保育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目标。

  (作者为省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