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综合利用让秸秆变废为宝

 2022/12/06 11:34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庄俊康 陈功章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庄俊康 陈功章

  今年以来,瓜州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农户参与的运营模式,运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让秸秆变废为宝。

构建可持续运行新模式

  “过去秸秆没人要,如今变成了宝,不仅‘年年禁烧年年烧’难题解决了,农户的收入也增加了。”现在,瓜州县河东镇七道沟村党总支书记闫开锋很高兴,“废秸秆成了‘香饽饽’,天蓝地绿空气清新的美丽乡村又回来了。”

  长期以来,人们对秸秆资源认识不足,综合利用水平低,不仅造成巨大资源浪费,焚烧现象时有发生,污染环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今年,瓜州县获得甘肃省2022年第二批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720万元资金支持。项目下达后,瓜州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农户参与的运营模式,运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构建形成可持续运行的产业发展模式,使秸秆收储运体系不断健全,秸秆利用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秸秆产业化利用结构更加优化。

  瓜州县科技局局长张海兵介绍,目前全县已建成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2个,综合秸秆利用量将达到29万吨,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0.3%。

“三化”让秸秆变废为宝

  走进瓜州县河东镇正裕农牧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草颗粒生产车间,自动化的秸秆加工设备全负荷运转,粉碎后的秸秆通过压缩烘干加工处理后,摇身一变成为大小一致的颗粒状饲料,实现了“身价倍增”。

  饲草颗粒化后,密度比原样增加5倍以上,体积变小,方便贮存运输。

  “目前,饲草颗粒市场需求量较大,我们收购当地的玉米秆、甘草秧、苜蓿,按照不同比例搭配加工成颗粒饲料,解决了周边养殖户季节性饲草短缺问题,实现了均衡供应。”该公司负责人肖发明说。

  今年,该公司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支持下,对生产车间进行了扩建,年加工秸秆增加到6000吨左右,可回收周边乡镇2万亩农作物秸秆。

  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4吨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吨粮食。在秸秆饲料化利用建设过程中,瓜州县重点以益农农业发展公司和兴牧草畜产业有限公司为主,建设秸秆饲料化加工车间2个,推进全县13个农村乡镇75个行政村的秸秆综合利用,年加工秸秆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

  张海兵介绍,秸秆不仅能变饲料,还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2吨秸秆能源化利用热值可替代1吨标准煤。

  秸秆还田是目前处理秸秆比较好的一种方式。瓜州县大力推广秸秆肥料化技术,重点以兴牧草畜产业有限公司为主,推进瓜州镇、南岔镇、西湖镇等周边乡镇的20多个行政村的秸秆综合利用,新建秸秆肥料加工车间1个。

  另一方面,瓜州县在瓜州镇加快生物质燃料锅炉建设及生物质烤火炉建设,为该镇小区居民90户、商户42户、村委会及镇办公楼等1.3万余平方米和共计600余人提供供热资源。购置500余台生物质燃料烤火炉,在瓜州县河东镇、梁湖镇、锁阳城镇等地组织以整村整组模式推进,全县建成绿色低碳示范村组5个,清洁能源走进了乡村。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共赢

  “通过农作物秸秆打捆,一亩地玉米秸秆能打包20个草墩,额外增加140元收入,同时还能带动就业。”瓜州县三道沟镇三道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机操作员焦洋说。

  “秸秆能创造收入,在过去许多人想都不敢想”。张海兵表示,瓜州县通过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推进秸秆多元化循环利用。企业就近回收农作物秸秆,每吨减少投入约100元,农户通过出售秸秆,每亩增加收入100元以上。

  据测算,项目实施后,各秸秆生产加工企业综合增加用工200多名,可解决就业岗位200多个,增加农民工收入近600万元;同时可带动养殖业、运输业、机械加工等相关行业发展,促进适用农机具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壮大。

  通过项目的建设实施,将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减少了秸秆焚烧的危害,防止对大气污染气体的排放,将作物秸秆用于燃料、饲料和基肥等,使农作物秸秆能源化、肥料化、资源化利用,既实现了减少废弃物排放,又提供了清洁的生活能源和生产能源,并随着周而复始的运行使废弃物的再利用资源化。

  同时,深入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还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转变秸秆利用方式和养殖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全县养殖业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优质安全的牛羊肉,丰富了城乡菜篮子。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