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联动发力,当好银龄卫士

 2022/12/14 18:00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韩培润

  自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部署开展以来,甘肃省嘉峪关市公安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响应、统筹谋划,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优势的同时,积极协调全市各单位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确保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强部署、降发案

  最大限度挽回群众经济损失

  “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全警动员、营造声势,切实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嘉峪关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张壁成在推进会上进一步明确目标、压实责任。为此,该局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工作方案,尽锐出战、层层保包,拧紧各警种责任链条,确保形成合力。

  为确保专项行动势头不减、力度不松,嘉峪关市公安局采取任务清单化、工作周调度、成效晾晒会等工作机制,深刻分析养老诈骗犯罪新形势新特点,打防管控宣一体化推进,快侦快破诈骗现案,提高老年人防骗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浓厚氛围,不断掀起打击整治养老诈骗新高潮。

  “在每周五的调度晾晒会上,各警种部门都会对本周采取了哪些举措、收获了什么样的效果、战果如何进行汇报。”五一路派出所所长杨波直言道,如果没有战果,在会上便如坐针毡,压力很大。

  有压力才更有动力,老百姓受侵害的风险才会压降到最低。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嘉峪关市公安局预警劝阻2931次,拦截金额648万,紧急止付金额141万。

  ——强联动、齐发力

  各单位同频共振营造强大声势

  “一图清的方式公布线索举报方式,让我们老百姓感受到了党委政府打击治理的决心和满满的诚意!”市民毕涛对此赞不绝口。

  为鼓励人民群众积极举报违法犯罪线索,嘉峪关市将各成员单位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举报方式整合成一张明晰图,向社会面广泛宣传,实现投诉举报一图清。这离不开嘉峪关市及时成立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由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等16个部门组成,全面负责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和推动实施。其间,先后印发《嘉峪关市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嘉峪关市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工作规则》《嘉峪关市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及专项办工作组组长职责分工》,明确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对象范围、实施步骤,对各环节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先后两次召开座谈推进会,传达学习相关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明确职责任务、压茬推进落实,全力推动专项行动见真章、动真格、出实效。

  围绕“专项行动”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将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市公安局全面履行破案打击组工作职能,从治安、网安、经侦等相关警种抽调骨干成立工作专班实体化运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围绕涉老“食品”“保健品”等领域涉诈问题隐患,加强了市场监管;市金融办联合市人行、银保监局全面梳理金融领域养老诈骗风险点,为打击整治奠定基础;市民政局起草了“拒绝养老诈骗及非法集资承诺书”,同时向各养老机构下发“关于防范养老服务领域养老诈骗与非法集资风险提示函”,介绍养老诈骗、非法集资的特征和形式,并向老人与家属进行讲解告知......各项工作蹄疾步稳,有力有序纵深推进,切实构建起了“专项办统筹谋划、成员单位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强震慑、严打击

  优化打防模式提升反诈质效

  2022年初,嘉峪关市公安局破获一起以所谓“高龄宝”项目为幌子、通过网络社交软件实施网络电信诈骗的案件。骗子扮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谎称国家正在开展养老帮扶的“高龄宝”项目,可以为老年人发放补助金,但要领取补助金,必须先缴纳一笔“保证金”。

  由于受害的主要群体为老年人,许多人对互联网信息缺乏判断,不但自己上当受骗缴纳了“保证金”,还通过社交软件广泛发展身边的老年人加入,从而导致大批老年人被骗。在“高龄宝”之类的骗局中,犯罪分子往往会以“精准扶贫”“慈善富民”“养老帮扶”为名义,打着各种机构的旗号实施诈骗。犯罪分子组建各种网络社群,一边以缴纳“会费”“保证金”的名目,通过微信、支付宝红包的方式诱骗受害人财产,一边让受害人不断发展壮大所谓的“会员”。虽然每名受害人被骗的金额不多,但由于受害人群体数量巨大,涉案总值往往很大。

  “随着老年人学习能力的逐渐退化,对互联网上的信息缺乏分辨能力,加上骗子的花言巧语、重金利诱,很容易上当受骗。”嘉峪关市反诈中心民警张蕾介绍道。

  针对这种情况,嘉峪关市公安局针对强化养老诈骗专案攻坚,加强专班民警电子金融、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知识培训学习,提升信息化运用水平,认真研究发案规律,掌握养老诈骗作案套路,探索提炼打击技战法,由“伤其指”转为“断其掌”,加强与通信网络运营商及各社交平台的联动配合,加大网络监管,最大限度阻止诈骗信息的传播。

  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44.4%,损失金额下降32.5%,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26起,破案数同比上升117%,抓获人数同比上升32%,实现了反诈工作“双下降、两上升。”

  ——强管控、除隐患

  全力挤压犯罪分子“行骗空间”

  在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中,市公安局梳理近年来案件底数,区分案件类别,利用大数据合成作战,汇聚信息资源,深度分析研判。同时,主动与工商、民政、法检等部门会商,精准摸排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形式侵害老年人财产权益的违法犯罪线索。

  “我们社区民警联合社区工作者、网格员每周要到社区排查走访不少于3天,每天走访入户不少于20户,虽然辛苦,但这样才能充分了解辖区老年人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可能被骗的苗头和风险。”明珠路派出所紫轩社区警务室主任张晶之说。嘉峪关市公安局充分发挥社区警务优势,联合社区对可能被诈骗的风险点开展动态排查,充分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脉搏,密切关注可能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风险隐患,切实做到早发现预警、全干预应对、勤调处化解。

  “为什么骗子的话老人容易相信?就是因为他们说得话好听,温暖老年人的心窝子,弥补了老年人心理上的空虚。”全市各派出所综合考虑老年人生活习惯等特点,为了更加贴近老年群体,组织社区工作者、治安义警、网格员和围坐着的老人唠着家常,提醒老人接到投资理财、购买保健品、领取免费鸡蛋等电话时,一定要先打电话问问孩子,无形中便提高了识骗防骗能力。

  “大爷,给您提个醒,这类文玩产品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价格又不便宜,您可一定得谨慎,千万别一时冲动。”2022年8月6日,正在跳蚤市场巡逻的民警余学锋对前来逛街的老年群众提醒道。

  此外,嘉峪关市公安局结合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组织治安部门对全市超市公园、跳蚤市场、人员密集场所和公共复杂区域、案件易发高发区域开展定点守护和不间断动态巡逻,扎实推进“大巡防”工作,最大限度挤压“行骗空间”。

  ——强宣传、识骗局

  切实筑牢防范养老诈骗“安全墙”

  “这是用魔法打败魔法!”、“太符合我妈的审美了!”、“马上转发家庭群!”

  2022年5月24日,新浪微博“@中国警方在线”发布了嘉峪关市公安局创作的专属老年人的反诈表情包,一经发布便迅速登上热搜。

  “人民群众喜爱什么,我就用什么方式深入群众!”政治部宣教科民警李娜说道,“老年群体喜爱使用的表情包具有鲜明的特征,在日常的问候语中加入反诈提示语,能够增加传播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老年人反诈能力。”

  此外,市公安局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开展“线上+线下、“窗口+走访”等宣传方式。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拍摄制作反诈情景剧5期,反诈小课堂8期,定期宣传推送养老诈骗的典型案例、防范知识,揭露犯罪手段,教育引导老年人增强反诈防骗意识;线下依托“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联合网格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对老年人面对面普法、解答疑问。依托新闻发布会、调查问卷、LED屏滚动播放等形式,揭露养老诈骗“套路”手法,帮助老年人提高法治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依托户政、车管、出入境等窗口,将业务办理与防范宣讲有机结合,动员安装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金钟罩”小程序,提升群众自防意识和能力。

  平安和谐的氛围,需要各方共同营造。嘉峪关市通过举行“法治护航平安万家”集中法治宣传启动仪式、“全民同心反有组织犯罪,携手共建平安幸福家园”主题大型宣传活动等,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集中宣传活动。先后两次开展《全市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线上调查问卷》,发动3万余人积极参与答题,经过对调查问卷进行认真梳理、汇总、分析,形成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同时,紧紧围绕“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的主题,组织参与防范非法集资风险知识线上答题,制作并刊发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相关内容宣传长图等形式,不断加大普及涉老反诈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有效提升广大市民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切实筑牢养老诈骗“安全墙”,持续营造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浓厚氛围。

  截至目前,共召开新闻发布会2次,组织各类宣传活动27次,发放宣传资料18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200余条,新媒体账号推送宣传160余次,达到了立体覆盖效果。(通讯员 韩培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