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 农企联合 打造百亿元生猪产业集群

 2022/12/22 09:59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盘小美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盘小美

  冬日的清晨格外寒冷,每天一大早,西峰区什社乡贺塬村村民齐世敏就走进养殖区,清洁圈舍,检查生猪的采食量及健康状况。看到圈舍里的几百头仔猪一切正常,他的心就安了。

  2019年6月,49岁的齐世敏在区乡生猪养殖产业政策红利的支持下,和另外4名村民成立庆阳泽芳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筹40万元,整合村集体资金及30多户精准扶贫户专项资金共50万元,建设标准化生猪育肥场,按照正大集团公司“三定”模式进行订单养殖。

  “我们和正大公司签订了合同,由公司统一提供仔猪、饲料和技术,回收育肥猪,降低了养殖风险。”齐世敏告诉记者,养殖场从2019年底开始投产,第一茬育肥猪净赚40多万元。此后生猪市场持续低迷,正大公司按保底价回购。今年猪价逐渐回暖,9月份出栏550头生猪,每头利润达到800元。今年,合作社能盈利20多万元,同时为入股村民分红3.25万元。

  齐世敏在政策引领下,依托“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养殖是西峰区探索“136”质量效益保障机制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西峰区按照全市整体布局,将生猪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主导产业,以打造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把优势资源向生猪产业集结,依托招引的世界500强企业正大集团,从国外引入曾祖代原种猪进行祖代种猪选育,先后建成繁育基地5处,目前存栏能繁母猪1.1万头,年末种猪存栏达到1.34万头,繁育能力33.5万头,有效保障育肥仔猪供给需求。

  西峰区在强繁育、扩产能的基础上,持续抓育肥,稳供给。按照“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组团发展、农户入社多元增收”的思路,组建区属农投企业康峰富民公司,在全区建办生猪养殖合作社97个,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资金、发动企业和合作社自筹、撬动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建设育肥基地。探索形成了以正大集团为带动,以定仔猪、饲料价格,定育肥猪回购标准,定育肥猪回购价格的“三定”模式为支撑,以“六统一”即统一良种繁育、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疫病防控、统一购买保险、统一回收屠宰为核心的“136”生猪产业质量效益保障机制,降低了生猪价格波动市场风险,提高了疫病防控能力,确保了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在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下,一批致富带头人发展起生猪育肥产业。后官寨镇帅堡村新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新玉先后筹资750多万元,流转土地,建办生猪养殖基地,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领周边群众抱团发展生猪产业。今年共出栏仔猪1000头、育肥商品猪1800头,利润达到100多万元。

  为提升产业附加值,西峰区还在加快延伸产业链方面下功夫,在建成雨润100万头、宗瑞3万头生猪屠宰场的基础上,实施30万头生猪屠宰及食品加工厂项目,投产后可年屠宰生猪30万头,向市场提供3万吨精品分割猪肉,年增加产值7.5亿元,实现利税42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个;在城区布设正大食品专卖店,推行“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直营门店”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促进产加销融合发展,实现从基地到工厂到餐桌的“一条龙”生产供应服务,推动一二产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繁育宰加销一体化全循环链、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生猪产业格局。

  据了解,目前全区共建成500头以上规模生猪育肥基地30多处。2019—2022年,参与入股的97个村集体、5230户低收入农户,累计分红1700万元,村集体年均分红1.2万元,低收入农户户均1200元,生猪产业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今年前三季度生猪存栏规模10.5万头,出栏11.2万头。年末,生猪存栏预计达到14万头,出栏15万头,实现产值6亿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