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核桃“成长记”——清水县草川铺镇黄崖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之路

 2022/12/22 16:59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马如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马如娟 通讯员 景鹏

  黄崖村位于清水县草川铺镇西南方,地处山区,群众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差,群众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群众文化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近年来,黄崖村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村级服务水平的基础来抓,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积极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初步构建了核桃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在保障群众收入、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新成效。截至10月,黄崖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9.8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00元。

  品种革新焕生机

  黄崖村地处山区,气候高寒阴湿,但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非常适宜核桃种植。近年来,黄崖村累计栽植核桃3780多亩,核桃种植面积较大,但是品种混杂、群众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加之部分群众撂荒,核桃产业发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针对这一窘境,黄崖村支部一班人积极邀请县果品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多次深入核桃产业园实地查看,与群众面对面探讨沟通。带领党员、种植户多次前往周边先进村学习取经,通过学习讨论,村班子和党员群众心里慢慢有了主意。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发展核桃产业的路子是正确的,必须继续坚持。

  但是品种落后、管理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健全等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思路定下来,落实就是关键。村“两委”积极协调,争取县上项目扶持,对20亩老核桃园进行了高接换优试点,对200亩进行精品改造,对所有果园全部进行精细化、优质化管理,同时,积极邀请县上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围绕病虫害防治、果树修剪方法、树形拉枝培养、水肥管理等内容,采取理论讲解、实地教学等方式,组织党员群众开展集中培训4场次,有力提升了群众管理水平。

  项目带动延链条

  多年的核桃售卖经历,让黄崖村党支部一班人深刻明白了这个道理。村支部书记白俊亮积极联系组织、农业农村、果业、财政等部门实地考察论证,黄崖村核桃初加工车间建设项目终于得到批复,获得中央三部委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果品产业发展配套资金50万元。

  依靠项目资金扶持,黄崖村建成了340多平方米的核桃初加工车间,按照功能划分为核桃筛选室、烘干室、去皮室、油料压榨室、油品分装室、油质检验室、直播带货室、储藏室“八室”,购置了真空包装机、无人机、拖拉机、核桃清洗机、青皮机等核桃加工配套设施,形成了从青皮核桃,到湿核桃,再到去皮核桃、最后到核桃油产品加工生产的全产业链条。

  今年以来,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种植户+农户”的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经营,以高于市场价收购核桃60吨,其中蜕皮10吨进行包装零售,剩余核桃用于加工核桃油产品,增加了核桃产品,延长了销售时段。

  电商搭台促增收

  为了拓宽核桃销路,黄崖村主动适应产品销售新形态,先后在淘宝、抖音、快手各大自媒体及营销平台开设了“印象黄崖农特产品店”,首批上架销售鲜食核桃、山野干货、核桃食用油等8类32款农特产品,网店直接带动23户农户和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6万元。

  “以前我们村卖核桃从采摘、收购、运输、售卖等各项环节需要很长时间,费时费力也费人,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在手机上就可以销售核桃,足不出户也可以赚钱了!”村书记白俊亮信心满满地说。

  同时,村支部书记白俊亮自己积极学习,自编自导在黄崖村微信小程序“印象黄崖”的基础架构上新增了“商品”栏目,将核桃全产业链流程以微视频的形式推介宣传,使群众买的放心、吃的安心,“黄崖核桃”也成为了百姓家中的“抢手货”、群众致富路上的“金蛋蛋”,探索出了一条“电商+农特产品”销售助农增收的新路子。经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集体商议,按照不低于总盈利的20%作为村级集体积累,30%分红给农户,截至目前,黄崖村核桃销售金额超过15万,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带动40户农户在家门口就业,每户增收2000元以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