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火”起来的甘肃实践

 2023/02/21 11:4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张栎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让经典流行于当下,而非束之高阁,是传承的要义。

  对于非遗,人们曾一度担心它们脱不下“古老、稀缺”的标签,与现代生活失去联结,尤其是脱离青年一代的视野。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通知,公布了全国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我省庆阳香包绣制、裕固族服饰、临夏砖雕等3家非遗工坊荣耀入围,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甘肃省文旅融合发展工作的支持和肯定。

  现在,人们惊喜地发现,非遗这门“老手艺”,遇上了一群“新匠人”,碰撞出迷人的火花——

临夏砖雕

临夏砖雕:老手艺绽放新魅力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临夏砖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海林,在休息了几个月后准备再拿刻刀,开始自己的雕刻创作。

  2月16日,在临夏砖雕非遗工坊,48岁的张海林正在准备新的刻刀和青砖,“疫情结束了,孩子们又可以来工坊参加研学活动了,得先准备点新花样,到时候好给孩子们讲课。”张海林说。

  “刻雕工艺包括打磨、构图、雕刻、细磨、过水、编号、拼接安装、修饰等八道程序。雕刻技法又有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式透雕等种类。要想给孩子们教好,首先要自己静下心来……”张海林一边演示,一边向身边的徒弟叮嘱着。而在另外一间非遗展厅,几位游客正在参观他潜心创作的10余件砖雕作品。小小的工坊内充满传统手工技艺的温度。

  张海林是临夏砖雕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学习砖雕技艺已30年。临夏砖雕技艺源于北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砖雕大师穆永禄是第三代传承人,他把手艺传给了我。”作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海林为了将它传承下去,积极参加省、市、州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学习。

  2018年,甘肃省非遗扶贫临夏砖雕工坊挂牌成立,各级保障主管部门为临夏砖雕非遗工坊落实了相关扶持政策,“引进人才、给予资金支持、资源对接、邀请非遗传承人,推动非遗和文化项目落地生根,助力乡村振兴。”

  “传统砖雕技艺往往产量低、价格高,而且具有唯一性,不符合大众消费习惯。现在,我正尝试突破这一点,让工艺品成为文创品。”张海林将地域特色融入砖雕文创作品制作中,并将时代主流文化融入设计,他雕刻设计的丝路彩韵、南山盛景、黄河楼、临夏红园、八坊十三巷系列砖雕作品,让非遗作品不仅在展厅里展示,也成为我省展现文化自信的窗口。

  非遗工坊的传承与发展吸引了高校与研究院的目光。临夏砖雕非遗工坊先后与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等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成为兰州理工大学实习基地、西北民族大学干部培训学院现场教学点、甘肃省特色科普基地、临夏现代职业学院雕刻人才培养基地、临夏州职工技能培训基地、临夏州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以及读者研学旅行教学基地。“通过人员培训、技术孵化、吸纳就业和技术授权、派发订单、建立连锁工坊运行形式,把企业建设成为砖雕艺术传承基地、古建材料供应基地和文化旅游体验基地。”

  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白酉寿介绍,截至目前,工坊累计培训砖雕产业人才120人,人均月收入4500元以上;建立连锁工坊3家;技术专利授权产品107种。非遗工坊的建立,实现了参训学员稳定就业,有效推动了临夏砖雕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白酉寿告诉记者,如今消费者对砖雕的需要不仅是花纹和雕工的要求,还需融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图案,一些主题性店铺对图案也提出新的要求,自主设计砖雕图案,以满足店铺装修需求已经成为趋势。同时,砖雕也可与文化旅游融合,在内容设计上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需设置沉浸式体验场所,不断丰富文化旅游内涵,不仅满足游客“玩得好”“留得住”“带得走”的文化休闲体验游需求,还能宣传、保护非遗,一举多得。

裕固族服饰

裕固族服饰:今日时尚亦成未来经典

  每个经过张掖弱水收费站的客人都会被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吸引住目光,因为这里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身着裕固彩虹服饰,“进入这个收费站,就感觉已置身裕固族风情园,立刻勾起了我们纵马畅游的热情。”不少游客感叹!

  这个让游客记忆深刻的彩虹服饰,正是甘肃裕固族服饰非遗工坊为弱水收费站的工作人员量身定制的彩虹城市裕固族服饰。非遗工坊负责人妥丽娜告诉记者,传统的裕固族服饰帽子比较高,布料也比较厚重,穿起来不方便,“所以我们改用轻薄面料,也调整了帽子的高度和重量,在没有改变服装特色的前提下,保证工作人员穿戴方便。经过丹霞地貌就要通过弱水收费站,弱水收费站已经成为裕固族旅游的一张名片。”

  “除了丹霞地貌景区,冰沟丹霞景区、马蹄寺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康乐景区讲解员的服饰也是由我们设计,我们根据不同景区的要求,为他们设计不同需求的裕固族服饰。现在裕固族服饰的创新,就是张掖最炫的民族风!”妥丽娜说。

  老题材新做法,新题材也需要老手艺。对于妥丽娜来说,光能设计出民族风工作服还不够,她想做的,是让传统民族服饰再度流行起来,得到新一代受众的喜爱。妥丽娜认为,要想创作出流行于当下的民族服饰,一方面要在技巧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要在创作主题上与时代结合。

  时代变迁,传统婚礼又开始被年轻人关注。但传统服饰的颜色和面料又不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标准。“所以我们将帽子改的更加轻便,服饰选用年轻人更喜欢的配色,肩部加入现代欧根纱。新的裕固族传统婚礼服饰一设计出来就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为了增加裕固族民族服饰的知名度,妥丽娜还将服饰搬到了网络直播间。丝巾、挂件、钥匙包、鼻烟袋……网友们如同“点菜”一般在评论里提出创意,妥丽娜一一记下大家的想法,在后期的产品中再呈现出来。妥丽娜深深地感受到网络给予非遗传承的巨大能量。

  2018年,工坊还与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系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进行《甘肃裕固族服饰元素传承与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现有专职员工31人,并先后聘请民族传统文化专家13人,聘任3位非物质文化传承裕固族老人为业务指导,先后推出了‘尧尔娃娃’‘萨尔玛’‘艾温特’等品牌。知名的裕固族萨尔组合也成为了工坊的形象代言人,‘尧尔娃娃’品牌也已成功注册商标,启动申请专利50项,获得专利27项,商标7项,著作权1项,带动妇女就业近百人。”

  对于裕固族服饰的发展和未来,妥丽娜表示,将继续多措并举研发裕固族服饰优质产品。“聘请裕固族民族历史文化相关高端专家、非遗传承人和当地有一定特长的‘土’专家、专业技师相结合组建研发中心,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和特长,拿出有特色、有新意、有历史、有内涵、有市场的产品。同时,加强市场反馈制度,对市场需求及时响应,不断改良现有产品,提升产品市场适应度,延长产品市场寿命,提高产品收益。”

  在与旅游结合方面,工坊将开发研学旅行产品,使裕固族非遗、地质遗迹景观和文化信息结合起来,让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用特色鲜明的非遗产品来打动游客留下美好记忆,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添砖加瓦。

  “时代改变了我,也改变着非遗传承的方式。不过这也说明,非遗在新的时代依旧散发着强劲的生机和活力,非遗正年轻!”妥丽娜说。

庆阳香包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描绘锦绣新生活

  对新生活的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甘肃省庆阳市庆阳香包非遗传承人刘兰芳而言,绣布上一针一线描绘出的精细且多彩的图纹,无声地诉说着她对新生活的憧憬。

  “每一幅刺绣作品都投射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2月17日,庆阳香包绣制非遗工坊带着绣品参加“好客山东·如意甘肃”双向游推介活动在青岛举行第二场推介会,活动中工坊负责人刘兰芳在文旅产品非遗集市展厅拿着刺绣向游客介绍展品。

  在非遗集市里,不少文创作品吸引了当地的游客观赏、购买,其中要数刘兰芳结合青花瓷元素、动漫元素,创作的兔头帽子和兔子香包最受欢迎。刘兰芳介绍,“农历新年以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非遗过大年之兔年说兔’栏目,集中展示该省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的兔子。兔头帽子和兔子香包,是庆阳香包绣制工坊最新设计的吉祥物。吉祥物历时2个月设计成品,最终把姿态各异的八款香包,三款兔头帽设计完成,目前已有数千订单。”

  刘兰芳认为,坚持守正创新是传承发展好非遗的关键。“守正和创新是有机统一的,在刺绣创作过程中,不仅要原汁原味地坚守传统手艺,也要谋求融合创新,这是激活传统民族手工技艺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刘兰芳带领工坊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各种民族手工技艺,积极参加各种文创展出活动;与故宫文创、肯德基、东阿阿胶等品牌和公司的合作经历;与歌手周深、时尚旅游集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碧桂园等进行跨界互动宣传。

  “还与院校、协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或参与研学活动、实习活动、艺术交流活动。通过不断努力,工坊不仅提高了对于非遗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增加了收入,还对外获得了一定的品牌效益,并且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大众认识了庆阳香包。”

  “去年工坊有将近500万元的营业额,带动了当地400多位绣娘就业。”刘兰芳说。

  展望新的一年,刘兰芳计划持续开拓和完善非遗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利用平台,为工坊提供更多的发展方向,包括传承人的就业和创业方向;另一方面,工坊需要不断地提升和学习,要借助先进技术,把传统非遗技艺“改造”,为市场提供新产品和服务,挖掘新商机,让非遗技艺产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要让更多群众参与到非遗传承发展中,比如推动非遗进校园的常态化,各地区应该经常性开展地区非遗展演、鉴赏、体验活动,促进“非遗”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非遗技艺真正“活”起来。

  “国家非常重视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这是非遗技艺发展的机遇,要用好‘一针一线’,让传统技艺更时尚。”刘兰芳说。

  本版照片为资料照片,均由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瞿娟 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