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润心田 ——正宁县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纪实

 2023/06/01 11:24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刘华东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华东 通讯员 张丽娜 刘效国

  时下,走进正宁大地,清新舒畅的空气里充满着人与人之间淳朴和谐相处的气息,人民群众正亲眼见证这座城市因移风易俗而变得更加和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度出现请客收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高额彩礼等陋习。传统陋习下的人情攀比,不仅给群众带来经济压力,而且还成为加快乡风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的“绊脚石”。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正宁县在深入推行移风易俗、培育乡风民风方面下功夫,坚持“破”“立”结合,“软”“硬”兼施,通过采取定规矩、强引导、创载体等有力举措,促文明新风敦风化俗,让文明新风滋润心田,文明之花遍开正宁。

  聚力——共建移风易俗“高地”

  正宁县从制度、监督、激励、服务等方面入手,成立了婚俗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了婚俗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开展调研督查,研究解决问题。巧打“限引管带治”组合拳,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抵制高价彩礼、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活动实施方案》《正宁县乡风文明提升行动方案》等文件,将婚嫁彩礼“限高”作为治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规定了婚事1天,丧事3天,彩礼不超8万元,酒席不超20桌,城区每桌不超600元,随礼不超200元;农村每桌不超500元,随礼不超100元的限高标准,还对烟酒、婚车等作了限制,让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等不文明之风“偃旗息鼓”。同时,将“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纳入村规民约,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宣传,算清利弊账、长远账、经济账,让文明理念入脑入心,促进社会风气向上向善。

  破题——抓住移风易俗“关键”

  政府主导、群众自治是推动移风易俗的两招“关键棋”。

  正宁县用新的“约定俗成”打破旧有观念桎梏,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一约四会”的引导管理和基层群众组织自治作用,动员“五老”人员、新乡贤代表参与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严格落实婚丧喜庆事宜“事前报备、事中监管、事后报告”工作制度,坚决抵制、及时劝阻各种不良之风。设立彩礼红黑榜和红白事公示栏,将正面典型和反面案例公之于众,让群众公开评说。

  组建“红线线”志愿服务队,开设金牌“媒人”“总管”“司仪”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180多场(次),成功说媒130多对,化解婚介纠纷74起,组织驻村工作队、乡贤能人、村组干部等成立乡村“媒人”自治小组,开展政策解读、普法教育20场(次),举办了婚介从业人员培训班15场(次),使婚介人员成为婚嫁新风的倡导者、宣传者、推动者。创作编排小品《彩礼》、情景剧《婆婆也是妈》、移风易俗快板等文艺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移风易俗政策制度和经验做法进入千家万户。

  增效——打通移风易俗“经络”

  春风化雨,需久久为功。移风易俗表面改的是“旧规矩”,实则改变的是价值观,解放的是人的思想。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正宁县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成立了正宁县婚介机构管理协会和“红线线”婚姻介绍所,依法依规为县域内的适婚男女青年牵线搭桥,开展婚姻介绍和各类“鹊桥联谊”活动,助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以婚介所为依托,组建乡镇服务点10处,招募专业红娘志愿者,“金牌”总管、媒人、主持人120名,免费为低彩礼、零彩礼青年提供婚庆服务,在线登记未婚青年1850名。

  策划组织“真宁福地 鸾凤和鸣”集体婚礼、“文明婚俗 青年先行”主题联谊等活动50多场(次),为适龄青年搭建起了相识相爱的婚恋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村史馆、文化活动广场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引导广大男女青年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嫁观,进一步扩大移风易俗的影响力。

  回望地标,信心更足;展望未来,步履更坚。移风易俗只有“进行曲”,没有“终止符”。守望文明是每一个正宁儿女的责任和使命,正宁县将举全民之力、全民之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文明浸润正宁每个角落,让文明之风吹遍正宁大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