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张小兵
谈到参加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的感受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华亭市河西镇仿真花扶贫车间负责人岳彩霞至今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不善言谈,憨厚朴实,是岳彩霞给你人的第一印象。但聊起她脱贫致富的历程,不简单、不平凡又让人肃然起敬。
和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春节一过,岳彩霞丈夫就背起行囊走上务工路。留给她的是一对年迈的老人、三个幼小的儿女、繁重的农活和家徒四壁的贫穷,面对困境,岳彩霞没有灰心丧气,她毅然扛起了养活一家五口的重担,这一扛就是十年。
“困难都是暂时的,人不能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岳彩霞说。正是有这份执念,清贫的生活之余,岳彩霞爱学习,勤思考,不言败。为了改变家里贫穷现状,有时间她就钻进农家书屋,学习各种种养殖知识和惠农政策。
2013年,岳彩霞利用农村便利的条件,发展起了养猪。“养猪又脏又累又臭,很多人都很嫌弃,看不上眼。”岳彩霞说,“但为了改变现状,让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好一点,再苦再累我都能忍受”。在尽量改变老人和孩子生活条件的这种精神支撑下,岳彩霞最多时一个人养了五六十头猪,防疫、喂养、铲粪都是她一个人干,作为一个妇女,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俗话说,勤劳换得幸福来。靠着养猪挣的钱,岳彩霞把家里的破旧房子全部进行了翻修,让老人和孩子搬进了新居,生活条件一下子好了起来。
有担当,有魄力,能吃苦,岳彩霞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2015年,她被选为河西镇杨庄村妇联主席,这让她有了更多的接触新事物和外面世界的机会。只要有去外面学习的机会,她都努力争取,她曾多次以巧手骨干的身份被派往苏州、北京、平凉等地学习手工艺品制作技术。
2016年,华亭县妇联组织农村巧手骨干去平凉崆峒古镇参观手工艺品展览,这让岳彩霞大开眼界,回来后她就思考,河西镇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妇女众多,能不能通过发展手工制作产业带领大家赚钱呢?
岳彩霞的想法得到了县妇联和河西镇党委的大力支持。2017年,岳彩霞注册成立了华亭县首家陇原巧手女人坊,制作起了仿真花。“仿真花制作需要的人多,而且没有过高的技术和知识要求,非常适合留守在家的妇女利用闲暇时间制作。”岳彩霞说,这就是她看上这个产业的初衷。
但完事开头难。起初,虽然邀请外面的专家来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技术培训,但大家都觉得这只能挣小钱,很多人都不愿意做。
“制作仿真花的第一批原材料发来后,大部分妇女都对加工仿真花赚钱持怀疑态度,甚至是十分抵触的,只有2个年轻妇女在尝试性的做。”岳彩霞回忆说,“那几天,是最难的,但这事总不能就这么搁浅了吧。”
她没有放弃,动员家里人和亲戚朋友来帮忙做,她的公婆、女儿,甚至上幼儿园的儿子也帮她做花,就这样,她和家人、邻居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终于完成了第一批加工任务。她的付出也得到了上面公司的认可,双方达成了长期加工协议,也拿到了应有的报酬。
加工仿真花能赚钱的消息逐渐在全镇群众中传开了,但大家担忧工资会不会按时发,是不是加工仿真花就像做针线活,只适合女人做。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那段时间岳彩霞几乎每天都拿上仿真花样品挨家挨户的宣传动员,同时还忙着领货、分货、送货,她常常忘记了吃饭,有时候一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下来,李霞、苏巧玲、张玉霞等跟着她坚持做花的妇女按时领到了一千多元的工钱,拿回家抽空做花的也有了五六百元的收入,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制作仿真花能挣钱,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也都加入其中。
魏顺平是河西镇河南村的一位残疾人,家里就他和70多岁的老母亲,平时老母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这个家庭靠低保维持生计。岳彩霞十分同情魏顺平,考虑到仿真花加工是一项零投资、易操作、赚钱快的产业,魏顺平可以坐在轮椅上制作,工作时间和地点也比较自由,她多次到魏顺平家里提供上门技术培训,有时候魏顺平领货、送货不方便了,她就亲自把货送到家里,就这样,魏顺平成了巧手馆最早做花的残疾人,第一个月下来,魏顺平就拿到了1200多元的工资。拿到工资的那一刻,他眼里噙满了泪水,激动地说:“仿真花加工让我有了工资收入,不仅消磨了无聊的时光,还锻炼了手和胳膊,是仿真花制作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和价值,非常感谢她对我的无私帮助,带领我走上这条致富道路。”
2018年,在市上的扶持下,岳彩霞成立了河西镇仿真花加工扶贫车间。“我成立这个扶贫车间的初衷,就是带领更多的贫困户通过自己劳动走上致富路。”岳彩霞介绍说,仿真花加工扶贫车间占地面积1438平方米,采取“岗前培训+固定就业/灵活就业”的模式,聚焦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残疾人及弱势群体,通过现场实训、上门服务、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先后为全市2000多名群众开展仿真花订单式培训23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408人。目前,仿真花车间可加工满天星、梅花、葱花、藤条、雪球等110多种花型,有固定员工750人,兼职员工1300人,其中贫困户219人,残疾人26人,有效解决了群众就业难问题,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了以技脱贫、以技致富目标。
“在仿真花扶贫车间上班,离家近,能照顾老人小孩,也能赚钱养家。”河西镇新庄村贫困户梁小蕊说,“我到仿真花扶贫车间上班近2年时间,挣了3万多块钱,平均下来一个月有1500元的收入,感觉日子充实了、有了奔头!”
岳彩霞告诉记者,仿真花加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坐在车间内集中组装,一种是领料回家加工。初学者适宜在车间内集中组装,不会的可以问主管,如果组装不规范别人也能及时发现。而熟练后即可领料回家加工,不分早晚充分利用空闲时间,不耽搁农活家务,多劳多得。
“我年轻时在煤矿上班,一次事故导致身体残疾。后来我在仿真花扶贫车间务工,一个月能挣1600元左右,我和母亲两人的生活有了指望。”河西镇新庄村贫困户张银平说。
仿真花加工不仅让张银平实现了脱贫致富,还让他重燃了生活的信心。今年46岁的张银平1995年在内蒙古一家煤矿打工时受伤造成高位截瘫,在轮椅上坐了20多年。由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父母照顾,加之整天无所事事,他曾数度丧失生活的勇气,精神状态一直不好。
2017年6月,当他听说仿真花扶贫车间可以把原料领回家加工后,就动了心。虽然加工人员大多都是女性,但在岳彩霞的动员和鼓励下,他还是决定试一把,这一试,便再也没有停下来。由于他无法久坐,只能趴在床上组装,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月时间他顺利组装了一大批成品。当拿到第一份工资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现在,通过加工仿真花,他不仅打发了时间,而且取得了收入,更是让生命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2018年,张银平在仿真花扶贫车间挣了上万元工资,还被被授予河西镇仿真花订单加工“优秀员工”称号。
“张银平和原来相比,整个人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岳彩霞介绍说,“刚来车间时沉默寡言,现在整个车间就他话最多最活跃,而且还开始了诗歌写作,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
“我们实行计件考核,扎得花多、挣得钱多,这就要看谁的手快。”岳彩霞说,凡是愿意来上班的,都无条件接收,年龄最大的朱金梅都快70岁了,别看她年龄大了,但扎花非常利索,平均每月能领到2000元以上工资。
朱金梅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天早饭后上班,中午吃点自带的干粮,晚饭时分收工回家。她特别在意这“有生以来的第一份工作”,每天加班加点干活,“能多挣点就多挣一点。”朱金梅说,“政府提供的这个平台好得很,在家门口就能挣到工资,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
这几年,在帮助河西镇更多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的同时,岳彩霞还针对其他乡镇群众有制作仿真花的意愿,在策底镇、县市妇联巧手工作室、神裕乡、西华镇、安口镇建起了5处订单加工点。
“最多的时候,全市共有1500多名群众参与到了仿真花加工行列中,带动5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岳彩霞说,“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在我们这个队伍里,这句话最实用。”
“车间建在家门口,挣钱就在村里头。”说起扶贫车间,河西镇的贫困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正是这个“小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增加了收入,更增强了她们依靠双手勤劳致富的荣誉感和自信心,真正做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岳彩霞说,“这个荣誉既是鼓励,更是鞭策。领奖回来后,我一直在衔接其它的手工制作和加工项目,目前已经和两个项目进行对接和洽谈,我会加倍努力,力争谈成功,争取更多的致富项目落户我市,让更多群众通过劳动过上好日子。”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举报电话:0931-8150196 举报邮箱:gansudaily@163.com 甘肃日报社2017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报公示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1020040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