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绘就文旅产业新画卷

 2022/09/16 09:1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甘肃考察调研,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甘肃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十年来,甘肃文化旅游业界和陇原儿女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绘就了文旅产业发展的新画卷。

  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撑

  今年中秋节,金昌市图书馆一楼的城市书房每天都会迎来不少喜爱读书的孩子,刘悦安就是其中一个。她说,这里书籍多,不仅可以安静看书,也可以免费把书借回家看,非常方便。

  不仅如此,金昌市图书馆还举办了“情满中秋·共赏明月”中秋知识线上答题活动。刘悦安说,只需扫二维码就可参与活动,知识问答围绕中秋传统文化展开,“不仅玩得很开心,也学习了很多中秋节知识。”

  一本本图书、一场场展览、一台台节目,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陇原大地,成为甘肃人民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撑。

  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工作人员介绍,十年来,省文旅厅多管齐下,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建成乡镇数字文化驿站659个、村级数字文化服务点744个,累计为全省近1万个村文化室标准化配备了各类文化娱乐器材20余万件(套),使村文化室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阵地。“戏曲进乡村”项目自2017年实施以来,观众达到1000万人次,广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同时,近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选送、甘肃省话剧院创排的话剧《八步沙》,以“线下演出+线上直播”的方式,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和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角逐。十年来,甘肃着眼新发展阶段文艺事业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打造出一批彰显甘肃精神、呈现中华民族精神图谱的文艺精品力作。舞剧《彩虹之路》《大梦敦煌》《丝路花雨》、陇剧《官鹅情歌》、小品《你笑起来真好看》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话剧《八步沙》、音乐剧《达玛花开》、舞剧《彩虹之路》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推动下,旅游演艺版《又见敦煌》《敦煌盛典》《回道张掖》《天水千古秀》等精品剧目实现常态化演出,累计演出5100多场,接待国内外游客逾350万人次,演出门票收入超4亿元。自2019年1月起,省文化和旅游厅策划举办品牌活动“春绿陇原”文艺展演近1500场,现场观众逾260万人次,1.2亿人次通过网络观看,形成了“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演出、场场有亮点”的常态化演出机制。

  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

  近日,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活动不断:长河大道——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非遗+文创手工扎染体验、兰州市首届文创节接连举办。不久前,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商业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据统计,十年来,我省文化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文创旅游商品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省评选命名“甘肃文创旅游推荐商品”100余种,各市州畅销文创旅游商品达到10种以上;文化旅游商品达到2000种以上,文化旅游购物收入占文化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25%左右。

  文旅产业高歌猛进,显示了改革释放的活力。

  十年来,甘肃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等资源得到渐次开发,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理念,旅游与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明显。全省加快文化产业园建设,持续加大对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兰州国家级创意文化产业示范园扶持力度,增强产业园区聚集效应和孵化能力;嘉峪关方特丝路神画、兰州榆中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等一批有影响的文旅融合项目建成运营,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丝绸之路露营大会等体育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全省旅游产品从较为单一的观光型实现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民俗节庆、商务会展等多元化产品体系升级转型。

  截至目前,甘肃省已注册经营文旅康养企业50家,年营业额38621万元。同时,大力推进乡村旅游赋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创建“陇上乡遇”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品牌。累计发展乡村旅游专业村1270个、乡村民宿3500家,全省59.2万贫困人口依靠乡村旅游实现了稳定脱贫。

  传承文明的重要力量

  不久前,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活动中,临夏砖雕和庆阳香包代表甘肃省非遗保护项目亮相“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赢得现场民众的驻足赞叹。

  十年来,我省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古籍热”蔚然成风。

  省文旅厅非遗处工作人员介绍,“十三五”期间,甘肃省非遗保护领域注重系统全面谋划,除了出台相关规划外,还通过积极争取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建立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经费补助制度,完成3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并试点开展全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同时,依托西北民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文理学院、陇东学院四所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参与高校,共举办道情皮影、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唐卡、刺绣等研培班24期,培训学员1300人次。

  今年3月,由兰州文理学院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获批设立,填补了西北高校非遗保护本科专业的空白。数据显示,目前,甘肃省级文旅系统设有省文旅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部门机构,市县两级文旅部门均设有相应的非遗科、非遗中心。据统计,目前已建成省级54个、市级107个、县级224个非遗展示传承场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