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向“绿”而生 与“富”同行

 2022/09/16 09:50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任君 王钰琴

  翻看景泰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一直以来景泰人都有生态情怀,20世纪80年代初,大量移民在风沙肆虐的戈壁滩上建起了绿色屏障,完成数万亩沙化地改良,在与风沙博弈的几十年里,一代又一代景泰人用实际行动写下了动人的生态赞歌。

  十年来,景泰县持续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探索绿色发展,踏出一串坚实有力的绿色足迹: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8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78km2,治理盐碱地面积1.6万亩;实现对全县75条河道常态化监管;森林覆盖率达12.66%;累计完成国土绿化营造林59830亩;森林火灾“零”发生,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如今的景泰,天蓝、草绿、花香、家园美的生态新画卷已经悄然铺开。

  统筹推进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从郁郁葱葱的寿鹿山到绿草如茵的新墩湾草原,从绿意盎然的乡间小路到已绽出新绿的百公里生态长廊,从绿树掩映的村镇到绿植扮靓的县城,初秋的景泰,放眼望去,满目皆是怡人的“生态绿”。

  这样的盛景正是景泰儿女的期望,也是该县长期努力的目标。近年来,景泰县按照“东护、南保、西涵、北治、中扩”的总体布局,深入开展国土绿化倍增行动,以百公里生态长廊建设工程、生态脆弱区综合修复治理与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沙化土地可持续治理工程、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房前屋后及园区绿化美化建设工程为重点,以镇街、水系、道路、荒山等为主要内容,实施全域绿化;按照“绿随路建、随见随绿、一街一景”的原则,实施城市绿化提质工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指标内并持续减少,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重拳出击 筑牢生态建设屏障

  为守护这片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景泰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完成各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167个;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9家;严厉打击河道砂石资源偷采盗采、非法取用水以及人为水土流失等行为,立案查处违法案件55起,结案46起,罚款227.86万元,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3038.494万元……

  一组组数据,展现出景泰县重拳出击,筑牢生态建设屏障的决心和信心,长期以来,景泰县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重拳出击,从严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矿山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健全河长制责任体系,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积极推动落实县乡村三级管控责任体系,林区内偷砍乱伐、乱占林地得到全面遏制,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实施祁连山东麓、黄河上游景泰段、林业草原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整体强化水源涵养补给功能,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转型升级 发展生态产业经济

  而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生态产业在景泰遍地开花。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赏风景、品美食,玩得不亦乐乎;白银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智能玻璃温室里,一串串品相良好的串收番茄长势喜人;茫茫戈壁滩上一架架高大的风机迎风起舞,一面面太阳能多晶硅板熠熠生辉……

  十年来,景泰县以绿色、生态发展为目标,着力加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三大生态产业建设,探索走向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持续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布局,构建农业绿色全产业链,助推景泰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依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持续提升城乡“颜值”和“气质”,大力发展生态游,成功迈入省级文明县行列,荣获2020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称号,龙湾村、大水?村被评为国家级最美休闲乡村;按照集约、节约、环保要求,提高企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入驻,着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利用太阳能、风能资源优势,推行风光互补、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发展新能源产业;科学谋划林草碳汇项目合力推动生态林木加工、生物质能源开发、绿色建材等生态综合体建设,促进林业产业现代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大幅提升林业经济效益。

  向“绿”而生,与“富”同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景泰县坚守底线思维,用实干让景泰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新的征程,景泰县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道路上披荆斩棘,书写更高质量的绿色答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