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腾飞正当时 笃行实干向未来——平凉市擎旗奋进全力打造陇东南经济带重要增长极

 2022/10/14 09:24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史维轩

  □ 史维轩

灵台县邵寨镇的山东能源集团西北矿业有限公司邵寨煤矿鸟瞰图 何涛 摄

  项目建设,突飞猛进再创新高;工业园区,生产建设热火朝天;田间地头,农民笑逐颜开喜迎丰收;乡村秀美如画,城市绽放新颜……一幅幅踔厉奋发的壮美画卷在平凉大地上徐徐展开。

  践行新发展理念,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今年以来,平凉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确立的“3659”发展思路,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有序推进年度重点任务,全市经济运行保持了增速加快、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

  “多项指标实现了增速和排名‘双提升’,连续两季度获得全省经济发展‘贡献奖’。”紧扣省上“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战略部署,扛牢“平庆率先发展”新使命,平凉市提出“加快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文旅康养基地建设,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强化产业支撑、项目支撑、科技支撑、人才支撑,着力打造全省经济发展新板块、新支点”的目标定位,以科学的思维理念和方法路径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平凉贡献,全力打造陇东南经济带重要增长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位于崆峒区白水镇王寨村的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航拍图) 姚志强 摄

  党建引领激活力

  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今年以来,平凉市严格落实“四抓两整治”措施,大力开展“提质增效”“创新提升”等六大行动,积极推行“党建+”模式,围绕重点产业链组建党建联盟,深入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五个一百”创建活动,持续发挥“城市社区e家”平台作用,抓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探索建立党群孵化中心,以点带面引领新兴领域党建全面进步。

  平凉市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实施“四强”行动的硬核支撑,围绕全市九大重点产业链,构建党建共抓、政策共研、资源共济、信息共享、生产共促的红色领航产业链党建联盟,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链发展互促共进、融合发展,打造了党建联盟赋能产业链发展的“平凉样本”。

  按照“一产业链条一党建联盟”模式,平凉市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让红色力量托举产业发展。在九大重点产业链成立54个产业链党委,采取联合组建、挂靠组建、市企联建等方式,组建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377个,吸纳党员8792人、员工9.47万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926家企业实现抱团发展。

  为推动项目落地,平凉市以党建联盟汇聚多部门跨界服务,打破政企沟通壁垒,落实项目集中攻坚稳投资18条措施和项目清单管理制度,坚持周调度、旬分析、月通报,形成作用发挥有力、抱团服务聚力、项目推进给力工作格局。

  围绕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平凉市部署开展夯实基本职责职能、基本政策法规、工作基本面“三个基本”活动,教育引导全市各级党员干部明责知责、履职尽责。完善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干部双向流动机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乡镇挂职,调整优化领导班子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实干实绩导向,注重在重点产业链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疫情防控等一线选拔使用干部,各级党员干部精神饱满、热情高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更加充足。

S28线灵台至华亭高速公路一期工程河沟大桥工程施工现场 段睿珺 摄

  项目建设稳大盘

  “日产玉米淀粉1500吨以上,日消化玉米2200吨以上,各种产品均已达产达效,产品远销全国市场。”作为省列重大项目平凉国维年加工150万吨玉米生产淀粉项目,自2021年3月正式启动,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跑出了同类项目建设的最快速度。

  这一重大项目的建设,推进了平凉市淀粉产业化格局的构建,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壮大了平凉工业园区经济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助推乡村振兴。现在,平凉国维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已计划实施二期项目建设,投资5亿元扩建年加工70万吨玉米、40万吨淀粉生产线,项目整体建成达产达标后,预计年可加工玉米150万吨,生产玉米淀粉100万吨,实现年产值40亿元,缴纳税费6000多万元,吸纳就业人员1000多人。

  重点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今年一季度,伴随着崆峒区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工业固(危)废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开工,平凉市重点项目建设拉开了序幕。从山东能源灵台电厂到优然牧业·灵台1+1两万头高产奶牛牧场项目,从平凉国维玉米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玉米胚芽油项目建设到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各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是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工人忙碌。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平凉市全面推行重大项目包抓责任制,实施投资清单项目552项,项目数量、当年投资计划分别比去年增加140项100亿元,两次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9项、总投资490亿元。全力争取国省政策支持,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61项,到位资金8.16亿元;落实专项债券项目92项,到位资金30.64亿元,比去年增长13.5%。全力推动事关平凉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S28线灵华高速一期、彭大高速三期、G312线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引洮二期庄浪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建设,灵台新集、崆峒白杨林等水利项目加快推进。

  为给项目建设添力赋能,平凉市修订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编制招商引资目标企业目录,筛选储备九大重点产业链招商项目342项,建立招商项目代办服务中心,发布“兴业平凉”微信小程序,线上线下开展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举办九大重点产业链项目(云上)推介大会,签约项目124项585亿元;先后与省公航旅集团、中国电子彩虹集团、宁夏永润化工科技集团等43家企业对接洽谈,签订了一批战略合作协议和意向合作项目;第28届兰洽会签约项目169项,签约总额881亿元,创历年新高。

  平凉市把项目工作作为加快发展、赶超跨越的总抓手,高标准管理,建立健全项目工作管理机制、招商引资项目评估机制,从严落实项目谋划储备、前期工作、推进落实、要素保障制度,加强全流程监管,力促项目程序合规、资金安全、政策执行到位。

  一个个大项目,就是一个个铿锵有力的奋进足音。2022年,平凉市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73项,总投资1260亿元,项目建设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多个领域。

  打通链条强产业

  “产业兴市”是实现平凉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奋斗目标的基础支撑。以“强工业”行动为抓手,平凉市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一体做好“固、强、补、延、建、融”六字文章,加快构建互补连接、集群配套的产业体系。

  为此,平凉市制定印发九大重点产业链《实施方案》,编制产业链图谱、链主企业培育计划和责任、任务、政策“三张清单”,实行一名链长、一个专班、一张图谱、一个方案、一批链主企业、一套扶持政策的“六个一”推进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产业链集聚成势。

  围绕加快链上项目建设,平凉市建立煤炭分质转化利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中医中药、绿色建材、智能制造、文旅康养、生态环保九大重点产业链项目储备库,谋划项目1842项,概算投资3472.8亿元,重大项目投资管理清单中产业类项目占比达到50%以上。

  牛产业是助推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平凉举全市之力,集各方资源,推动适宜区全覆盖,着力育良种、夯基础、建基地、强龙头、补链条、创品牌,促进全产业链开发,推进养、加、贸一体化发展,重塑平凉市活畜交易“陇东旱码头”的重要地位。

  金秋时节,静宁县苹果产区又是一派繁忙的采摘、销售景象。作为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平凉市静宁县、庄浪县、泾川县、灵台县、崆峒区是全国苹果产业优势区域重点县。围绕强力打造“静宁苹果”百亿级产业链,平凉市在品种选育、储藏保鲜、精深加工等延链补链上持续发力,促进产业向精深领域拓展延伸。围绕设施蔬菜全产业链,全过程延链、全环节补链、全方位强链,平凉市正推进育苗集约化、产业园区化、高原夏菜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绿色化、加工精深化、市场多元化、农旅融合化,提升蔬菜全产业链质量效益,保障“菜篮子”安全供给。

  围绕九大重点产业链,平凉市今年实施的430项重点产业链项目开复工345项,完成投资80亿元。20万吨聚丙烯生产线正式投产,崆峒区12.5万千瓦风电、灵台县10万千瓦光伏+牧业、海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并网,五举煤矿、灵台电厂、聚丙烯高值化利用产业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邵寨煤矿煤泥煤矸石综合利用等煤电化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新周煤业采矿权延续和戚家川村东煤炭资源矿业权出让,崇信周寨南勘查区、灵台百里东南部勘查区探矿权成功挂牌出让,唐家河、南川河煤矿完成可研修编,华亭、灵台化工园区改造建设和申报认定取得积极进展,平凉红牛交易中心、崆峒区冷链物流基地、泾河川现代农业示范园、灵台2万头奶牛高产牧场、平凉工业园区5万吨全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等项目加快实施。

  聚焦打造先进制造基地,平凉市强化链主企业支撑,坚持内培外引并重,依托红峰、虹光等企业及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加快传统制造业“三化”改造,紧盯节能设备、矿用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推动点上破局、线上延展,集中攻克一批重点部件、关键配件产品研发,促进装备制造业迭代升级。

  为推进工业发展,平凉市进一步加大入规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建成传统食品产业园、面制品集中加工区,国维淀粉、正大饲料、京洁能源3户企业升规入统,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03户。

  聚焦打造文旅康养基地,平凉市以市场化手段推进景区开发建设运营,培育一批特色小镇、民宿客栈、户外基地,推动文旅、研学、养老等融合发展,打响“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品牌,构建以崆峒山大景区为龙头、大云寺·王母宫和关山大景区为重点的大旅游格局。

  聚焦“牛果薯菜药”等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平凉市在龙头企业建办、精深加工和外贸出口上下足功夫,一个产业一个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大力发展纸箱包装、期货保险等多种业态,建立数字化营销平台,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城乡融合提品质

  从狭窄的土路到修葺一新的迎宾大道,南起平凉城区崆峒大道,北至柳湖路的新科路以崭新的姿态提升城市的颜值。

  道路是城市的血脉。今年,平凉市中心城区围绕新建“连通路”、改造“卡脖子路”、维修“坑洼路”,持续完善城市路网布局,实施永顺路、和阳路等12条道路畅通工程。在道路畅通的同时,平凉市启动了城市活力公园建设项目,满足广大市民休闲娱乐、体育健身需求,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活环境。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城市更新为突破,平凉市一体推进森林城市、旅游城市、海绵城市建设,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市区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城市体检、乱象整治和基础配套成效显著,累计拆除城乡违法(危旧)建筑370.5万平方米,一批“顽瘴痼疾”得到有效解决,化解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4.98万套,一批影响城市形象气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老大难”事项得到有效解决。

  支持县区紧扣赋型定位,“一县一业”打造特色优势。平凉市积极实施县城提质扩容和小城镇建设示范工程。谋划实施基础设施、公园绿地、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644项,开建城镇棚户区改造390户、老旧小区改造4403户,天门塬综合开发、泾河干流综合治理、市体育运动公园、市中医医院、城市活力公园等项目加快推进。平凉成功入围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三年将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亿元。

  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为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平凉市大力开展交通畅通、基础攻坚行动,建成自然村通硬化路、危桥改造、安全生命防护等工程552公里,灵华高速一期、二期和东延线、彭大高速四十里铺至大桥村段、国道312线改造、引洮二期庄浪应急供水、新集水库等项目加快实施。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好乡村建设,健全城乡一体发展机制,全域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县域经济板块。

  普惠共享优民生

  推动财力向民生倾斜,每年措办一批民生实事,加快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托幼、兜底救助、住房就业等能力体系建设,让群众生活品质年年都有新提升。

  平凉市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持续加大投入,省、市列为民实事和一批重点民生项目加快推进,全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到总支出的82.2%。

  今年以来,平凉市认真办理省市列为民实事,城镇新增就业1.76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9亿元;中心城区集团化办学启动实施,实施各类教育项目460项,市幼儿园、第六幼儿园、市实验小学改扩建、新河湾小学、玄鹤小学、中小学“建宿舍扩食堂增学位改厕所”等项目加快建设。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实施各类医疗卫生项目52项,泾川县中医医院、庄浪县传染病区等项目有序推进。全面完成退休人员养老金、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提标,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94亿元。完成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321户。

  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筑牢疫情防控的安全屏障,平凉市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压紧压实“四方责任”,落实落细“四早”要求,靠前指挥、高位推动、动态调度疫情防控工作,适时优化调整防控策略和政策,动员各级党员干部和社会力量下沉一线参与疫情防控。已建成城市核酸检测基地1处、移动方舱实验室8个,全市现有核酸检测能力14.42万管,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管控,织密织牢外防输入防线。有效应对全省及周边地区多轮疫情冲击同时,派出十多批次近千名医护人员驰援兰州等地,为全省抗疫贡献了平凉力量。

  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决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平凉市持之以恒抓好疫情防控、安全生产、耕地保护、粮食安全、风险防范化解、信访维稳等工作,落实落细隐患排查整治、防汛减灾等措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踔厉奋进新征程,笃行实干再出发。平凉市将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精神,更务实的工作,为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而努力奋斗!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