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招金:贵金属冶炼向绿而行

 2023/06/13 10:06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张栎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破解环保困局、科技创新增收、再造绿色流程……多年来,甘肃招金贵金属冶炼有限公司向绿而行,在洮河边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桑胜华是甘肃招金贵金属冶炼有限公司生产技术总监,从2012年公司成立已经工作近10年。十年前,公司成立之初,选址在临洮中铺,同年中铺工业园区开建,因环保指数达标成为中铺工业园保留下来的唯一冶金企业。

  “成为唯一保留下来的冶金企业,同时片区内不能再扩大冶金产业,这对我们来说既是肯定,也是鞭策。”桑胜华说。

甘肃招金贵金属冶炼有限责任公司氰化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调节浸出槽风量。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瞿娟 摄

  甘肃金矿储备丰富,但均属于难选金矿,提取十分困难。如果都按照传统粗放的氰化提金法去处理,金的回收率普遍偏低,同时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这些金精矿原料中伴生碳、砷、锑等不利于黄金冶炼的杂质成分,用常规的氰化法处理无法脱除碳、砷、锑等杂质,导致金回收率极低,为了满足环保指数达标和保证企业盈利空间,我们从建厂之初从未使用过传统的氰化提金法,而是用两段焙烧-氰化法处理,虽然回收率有了大幅提升,但是也会产生大量的氰化尾渣。” 桑胜华介绍。

  2016年环保税征收,重压之下,几乎全部黄金冶炼相关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如果冶炼企业还不重视对氰化渣等危险废物的处理、对技术进行革新,企业将举步维艰。

  由此,针对如何降低污染,提高再利用率,成为公司生产技术科首要解决的难题。

  招金公司生产技术科科长迟正峰告诉记者,通过分析发现,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或新的生产工艺,降低其的回收率的影响以及将氰化浸出后产生的氰化渣给处理掉,让矿渣脱氰,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企业研究的重点方向。

  于是,公司开展了《含锑金精矿碱浸电积-氧化沉锑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氯化挥发提高综合回收率的研究与应用》等10余项省立和企业自立科技开发项目研究。

  经过不懈努力,不仅各项科技难题迎刃而解,公司还申请各类专利80余项,已授权专利68项,并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创新平台。公司也成为省内唯一一家能处理砷、锑等复杂金矿的黄金冶炼企业。实现了年产黄金4000公斤、白银1500公斤、金属锑1500吨、硫酸5万吨,产值近17亿元,利税5000万元的傲人成绩。

  营造绿色生态企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招金公司的环保理念。

  “在节能减排方面,我们实现了‘三废’变成‘三宝’,废气经先进的制酸工艺转化为硫酸,废水经污水处理循环利用零排放,废渣作为水泥添加剂,实现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良性循环。”迟正峰说。

  企业越办越好,也吸引了大学生返乡就业。2022年张平吉放弃了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到招金公司技术中心工作。张平吉觉得:“在福利待遇相近的情况下,我更喜欢技术员这个岗位,而且离家近,能照顾父母。同时,我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的建设出力。”

  招金公司现有员工345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25人,占比36.02%,选冶相关专业20人,占比5.76%。这些人都在科技研发岗位。此外,招金公司积极响应驻地党委政府号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安置农民工就业,现有甘肃省职工299人,占职工总数的86.67%。

  桑胜华认为,黄金行业在一定时期内,仍将面临安全供给和环境约束双重压力。绿色处理和高端增量仍是解决思路。“现在氰化渣已经做到了绿色处理,如何实现矿产高端增量是科研方向。”

  2022年,招金公司开展了焙烧及氰化工艺条件试验研究和氯化提金系统工艺条件试验研究,通过研究,氰化回收率提高了2.33%,年新增效益654万元。通过混料、制粒、挥发等技术优化改造,矿石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年新增效益783万元。2022年公司人均工资福利待遇达到了8.45万元。

  目前,公司还承担了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含锑金精矿碱浸电积-氧化沉锑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项目,正在积极组织实施。项目实施将形成含锑金精矿碱浸电积-氧化沉锑新工艺一套,新增锑产量1500吨/年,额外增加销售收入5650万元,利润4068.91万元。

  “后期,在原有生产系统基础上,我们还计划新增投资1609万元实施三大生产系统工艺优化改造,主要开展生产系统脱盐、稀酸金银吸附回收、锑浸产能提升等科研技改项目,进一步提高生产系统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桑胜华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