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历史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2023(癸卯)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侧记

 2023/06/26 10:04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陈功章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陈功章

  卦台山高,天河水长;中华儿女,共祭羲皇。华夏儿女聚首羲皇故里,怀虔敬之心,执太牢之礼,以雅乐之仪,致祭于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同根同祖、中华共祭。三才初辨,秉自然之盛德。一画开天,启文明之曙光。

  6月22日上午,2023(癸卯)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天水市伏羲广场隆重举行。同一时刻,2023(癸卯)年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典礼在台湾新北市举行。

  上午9时50分,典礼正式开始。在庄严、肃穆的公祭现场,击鼓34通,象征全国31个省区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共祭伏羲;鸣钟9响,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的最高礼数和全体中华儿女对人文始祖创世功绩的崇高敬仰。大典共包括击鼓鸣钟、恭读祭文等6项仪程。以太牢、鲜花、雅乐之仪和虔敬之心,致祭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

  “大哉羲皇,伟业昭彰。教垂万世,泽被八荒。”现场,恭读祭文的声音铿锵有力。

  恭读祭文毕。所有来宾面向伏羲庙方向三鞠躬敬祭,表达对人文始祖伏羲“一画天开,肇启文明”创世功绩的无限尊崇。

  圣乐袅袅,舞姿绰约。在阵阵礼乐声中,“曦开迎圣”“厥功大德”“万代敬仰”“福佑中华”四个篇章依次恢宏呈现,把大典推向了高潮。以“弘扬、传承、创新”为主基调,把伏羲创八卦的数字融入人数与方阵设计中,渲染出神圣、庄严、肃穆而又色彩缤纷、大气恢宏的祭祀场面。载歌载舞再现始祖功业,深切表达华夏儿女怀远思古、追缅先祖的情怀。

  乐舞告祭后,嘉宾们缓步走进伏羲庙,敬献花篮,行鞠躬礼,瞻仰伏羲圣像。

  据《史记》等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就在渭水流域用“太牢”之礼祭祀伏羲,相沿成习。1988年,天水市人民政府恢复历史上的公祭伏羲典礼。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确定每年6月22日举行。2014年,两岸共祭伏羲,以“同根同祖、中华共祭”为主题,实现了海峡两岸同日同时共祭。

  伏羲文化的背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纪念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既是对作为中华民族本源和中华文明源头的伏羲文化根脉的重要传承,更是对由伏羲所开创和奠基的中华古老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弘扬发展。

  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基因密码,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对于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全省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挖掘伏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甘肃力量。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力抓手。以公祭伏羲大典为契机,各级各部门要依托独特的文化遗产,把文化品牌用好,把重大节会扮靓,加快文化龙头企业培育,努力使伏羲文化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国际化。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文旅项目建设,依托文化资源培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让旅游成为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统筹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完善旅游设施和基础服务,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使甘肃成为世界知名、国际一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以文化旅游的大跨越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我们传承伏羲文化根脉,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台湾孔子协会理事长、台湾孔子学院院长、孔子七十八代传人孔维勤对记者说:“今年是我第一次来到伏羲故里,上了卦台山八卦台,感受到天地人生在阴阳之间,春夏秋冬自有人间的风景,也感受到伏羲为中华儿女画下的生命蓝图。谢谢初识甘肃天水的伙伴与朋友,我又多了一个一生难忘的记忆。”

  此外,天水市还同步举办了第32届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甘肃论坛”和“2023年伏羲文化论坛”等系列活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