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标准化让“道地药材”更地道

 2023/07/31 09:45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祁玉洁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渭源县有2000多年种植道地药材的历史,自古就有“党参故里”之美誉,是享誉全国的“中国党参之乡。”

  盛夏时节,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渭源县祁家庙镇郭家山村的千亩党参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成片的党参枝叶葳蕤,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郭家山村祖祖辈辈种植药材,几乎每家都有种植,少的有五六亩,多的有二十多亩,中药材是村里210户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为了让中药材提质增效,这几年我们秉承‘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理念,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在祁家庙镇郭家山村、烟雾沟村及瓦楼村建设1000亩党参绿色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镇13个行政村建成5000亩党参绿色标准化示范片带。”祁家庙镇副镇长乔应红介绍。

  这几年,在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示范带动下,种植大户强治荣尝到了甜头。“为了减少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农药以及化肥的污染,政府免费为每户村民每亩地发放6袋有机肥代替化肥,同时还邀请专家手把手给村民免费进行技术指导,现在村民普遍用物理防虫、硒肥、微量元素来代替农药,产量比之前翻了一番,品质也提升了。今年种了17亩中药材,预计能卖20万元。”强治荣笑着说。

  品质提升让村民们的药材卖上了好价钱,这要归功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研究员郑果建的中药材种植绿色种植技术交流群,有了这个微信群,村民种植遇到难题时都会得到及时解决。

  “我们积极对接北京同仁堂及省农科院专家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围绕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种植技术、微生物菌剂使用等方面对药源基地种植户开展多次培训,通过包点技术指导员、农科院专家亲自示范、手把手培训,使农户对生物菌剂使用、苗期合理施肥等种植技术全面掌握,有效夯实了基地建设成效。”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陈鹏介绍道。

  “我们成立了渭源县中药材(党参、当归、黄芪)绿色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项目,进一步优化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土壤改良及种苗繁育技术,提升渭源县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绿色及有机生产技术,实现中药材优质优价,通过示范应用和观摩宣传,推进渭源县乃至甘肃省中药材绿色有机化品牌建设。”郑果说。

  今年以来,渭源县以打造“道地中药材药源基地”为目标,大力推广有机中药材种植,由合作社提供种子种苗和有机肥料,组织农户建设基地,在清源镇星光村建成基地种植面积200.34亩,轮作倒茬区259.66亩。通过“龙头企业+合作联社+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会川镇建成当归有机药源基地1000亩、黄芪有机药源基地1000亩,在新寨建成党参药源基地1000亩。

  药材好,药才好。为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渭源县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了渭源县道地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平台,建立了“责任主体有备案、生产经营有记录、主体责任可溯源、产品流向可追踪、风险隐患可识别、监管信息可共享”的中药材质量全程追溯管理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县、乡、企业(合作社)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三级追溯平台,将全县中药材企业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纳入平台管理,通过录入主体基本信息和道地中药材生产经营过程信息,及时掌控企业、合作社中药材生产质量安全状况。在全县重点药材基地部署30多台监控设备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信息、土壤数据,监控药材生长情况,实现道地中药材生产全程可追溯。

  记者在渭源县道地中药材溯源平台的外景实时大屏幕看到,渭源县37万亩中药材基地选种、培育、化肥、采收、初加工、炮制、深加工、包装、储藏、物流、销售、配送等各个阶段的信息全程电子留痕,全程溯源一目了然。

  为了严格把控中药材耕、种、防、收四个环节,把牢中药材品质关,渭源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着力推行订单化种植,基地所产中药材通过有机检测后,销售企业高于市场价10%收购,基地所产中药材平均每吨可增加产值4000元。

  渭源县充分挖掘中药材“道地”特性和规模优势,坚持以中药材全产业链追溯为抓手,以产地加工项目为引领,以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为目标,以助推乡村振兴为主线,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遴选龙头企业,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形成了“龙头企业+村党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地加工车间+农户+基地”的“六位一体”抓产业发展新模式,全面推进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从源头上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了道地中药材质量安全,有效提高了中药材种植户收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