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丝路遇见天下雄关 ——嘉峪关市文旅深度融合观察

 2023/10/23 09:0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张栎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灯火辉煌的古城楼、翩若惊鸿的仕女、风趣幽默的关长、饱经风霜的戍边战士……尽管嘉峪关已能感受到深秋的寒风,但游客的热情依旧高涨。

  截至10月15日,嘉峪关文物景区2023年游客接待量突破250万人次。

  作为嘉峪关市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关城是每个游客必来打卡的地方。面对人气和旅游热度的持续攀升,今年,嘉峪关景区公司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供给,丰富旅游业态。除了常态化开展的仿古出关表演、戏曲变脸、古风舞蹈快闪、西域风情舞蹈、校场风云武术表演等演艺活动外,还新增了西域公主偶遇记、大明逸事等游客沉浸式参与项目,增加游客的游览体验感。

旅游热度持续攀升的嘉峪关景区。

  10月18日,秋意渐浓,嘉峪关整个城市变得五彩斑斓起来,来到关城景区,树叶、芦苇展现层林尽染之美,秋风拂过黄叶纷飞,尽显戈壁秋色的妖娆。一地落叶又如迎宾长毯,欢迎着各地游客,各类珍稀鸟类不时划过天际,留下阵阵鸟鸣。

  “嘉峪关关长”李森早早就穿好了自己的冬季将军铠甲,为前来“出关”的游客颁发“关照”。

  李森说:“冬季和夏天的衣服不一样,要扮演游击将军,就要扮得像,服装、语言、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要模仿得像,这样文化的代入感才强。”为有效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感,李森练就了1秒就能脱口而出游客家乡相应的古地名的本领,不仅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也在一言一行中传播了长城文化。

  71岁的遵义游客张清平在游览关城景区后说:“看惯了南方的郁郁葱葱,能来体验一下西北的大漠孤烟,感觉差别很大。尤其嘉峪关还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长城文化通过民俗和生活日常展现出来,看上去没有血肉的城墙、城楼也变得鲜活起来。”他请关长给他颁发了出关“关照”,和关长合了影。“如果再饮一杯酒,那便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了。”张清平很喜欢这种穿越感的文化体验,让他仿佛置身于曾经的金戈铁马中,让人回味久久。

  “在中秋和国庆期间,为了能让广大游客在旅途中共度中秋佳节,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景区还精心打造了‘明月寄相思 与君共此时’一系列精彩的节日文娱活动,引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打卡,体验感满满。”嘉峪关景区工作人员介绍。

  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嘉峪关市依托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融合丝路沿线特色文化元素,全新改版了《天下雄关》。“改版后的《天下雄关》融合了长城文化和边塞故事,加入了非遗戏剧秦腔,充分再现了‘关山南北共争雄,云压缭垣雪压峰’的中国气派和东方气质,让观众可以沉浸式感受昔日河西走廊上可歌可泣的边塞故事。同时,这也是融入3D全息投影、3D飞行、高空威亚、巨型水幕和移动道具等现代舞台科技手段打造的一场文化视觉盛宴。”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淑敏说。

  除此之外,嘉峪关市还注重培育多元化文旅产品,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壮大。

  为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让青少年更好地触摸和感受长城文化,嘉峪关设计并培育了“我到嘉峪关修长城”“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但使龙城飞将在”等10个研学产品,打造了包括关城景区、方特欢乐世界景区、嘉峪关丝路神画景区、酒钢三中、嘉峪关·关城里景区、紫轩葡萄酒庄园景区等6个市级研学基地。“今年前9个月,嘉峪关市已累计接待研学旅客近5万人次。”赵淑敏说。

  今年上半年参加过嘉峪关市研学活动的兰州天庆中学的老师介绍,在嘉峪关研学活动中,孩子通过长城修筑的研学实践活动,明白了古代工匠们运用黄土、砂石土、土坯、石块、植物根茎等材质,以人工夯筑、砌筑及就地挖掘进行长城修筑的工艺,也深刻体会到嘉峪关关城历经650年风雨更迭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关注长城、热爱长城、保护长城的热情,促进青少年成为长城精神的传播者。

  嘉峪关市的研学产品,也受到外省旅游企业的关注。江西光大旅游集团研学部门负责人何露在国庆节前对甘肃的红色研学产品进行了考察。她认为,通过考察,发现甘肃和江西一样,都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两地完全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做好研学市场。

  “后期,嘉峪关市还将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全力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突出‘万里长城’整体辨识度和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主题,打造长城精神重要传承地和长城文物保护示范区、长城文化国际旅游重要目的地和长城文化深度体验区。把长城作为嘉峪关市文化符号,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将嘉峪关市建设成为‘长城公园城市’。”赵淑敏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