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以“饲”养“畜”变废为宝

 2023/10/31 08:5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庄俊康 陈功章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庄俊康 陈功章

  近年来,山丹县坚持把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作为推动秸秆养畜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2023年,山丹县依托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建立秸秆饲料化利用“收集-存储-转运-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构建秸秆养畜产业运行模式。

  农民获得秸秆回收额外收入

  “刚收完玉米,趁着天气好,要早点让村民把玉米秸秆割完销售出去,一吨有800元的收入。”在山丹县东乐镇山羊堡村,村民纷纷忙着收割玉米秸秆,等待山丹县润牧饲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前来收购。

  在秸秆回收作业现场,山羊堡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国介绍,以前秋收后,大量秸秆堆在田间地头,不仅污染环境,还可能引发火灾。现在通过打捆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在位奇镇位奇村,1000亩农田秸秆已经完成机械化打捆离田,产出玉米秸秆660多吨,小麦、大麦秸秆每吨650元,玉米秸秆每吨800元,由山丹县合方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回收后,秸秆经过碎渣、压缩、打捆,整整齐齐地码放成垛,作为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原料。

  山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乔胜德介绍,作为传统农业县,山丹县2023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26.33万吨,通过将秸秆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农民可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据了解,今年山丹县20万亩小麦秸秆一项就为农民增收3250多万元。

  构建秸秆养畜产业运行模式

  走进位奇镇位奇村的山丹县润牧饲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秸秆加工厂,工人正在进行玉米和小麦秸秆加工处理作业。润牧饲草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集秸秆储存加工、草颗粒生产销售的综合性企业。今年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后,职工由原来的20余人增加到了40余人。饲料储备库及储草场棚由2万平方米扩增至4.6万平方米,秸秆饲料加工生产线由年产1万吨扩增到年产2万吨,进一步提升装备水平,年收购各类秸秆3万余吨,生产加工“润牧”牌各类草颗粒2万余吨。

  山丹县经济作物指导中心主任李建华介绍,在秸秆综合利用的过程中,秸秆收储运体系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山丹县努力推进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实现了8个乡镇所有行政村秸秆资源综合化利用目标。

  山丹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组建专业化秸秆收储运队伍,建立秸秆收储运平台,逐步形成商品化秸秆收储和供应能力,实现秸秆收储运的专业化和市场化。通过项目实施,建立秸秆饲料化利用“收集-存储-转运-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支持新建或改扩建的饲料化利用主体,重点围绕秸秆饲料加工水平提升和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提升秸秆加工能力,畅通秸秆从田间地头到用户使用各个环节,推动秸秆饲料化转化增值,构建秸秆养畜产业运行模式。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

  2023年,山丹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24.49万吨,农户分散利用量17万吨左右,市场化主体利用量7万吨以上,通过项目实施,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较上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

  经济效益显著。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2600万元,净收入可达300万元,可提高周边3万亩地秸秆利用率,秸秆饲料化达到25%以上,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建成投入运营达产达效后,将为项目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草资源,一方面促进农民改变传统种植农作物效益差的现状,提高农民创收水平的理念;另一方面,项目区建成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优质饲草基地,带动和发展优质饲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村闲散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多人。

  生态效益突出。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的生产和推广,有效解决了田间秸秆就地焚烧产生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施用有机肥,耕地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4吨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吨粮食,可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乔胜德评价说,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开展,为山丹县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对推进县域畜牧产业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