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王云祥 牛占虎
榆中县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强省会”“强县域”战略目标,加快和美乡村建设步伐,全县环保节能型生态村庄正在崛起。
项目带动 乡村“硬件”上台阶
先易后难,以水为先。
创建和美乡村过程中,榆中县马坡乡河湾村从村民出行和吃水等问题入手,加快全村道路、饮水、房屋、庭院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创建和美乡村注入新活力。
“村上启动了五社供排水工程,建成100立方米蓄水池和一体式泵站,实施了村社道路、巷道硬化和产业路建设工程。项目建成后,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也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马坡乡河湾村党支部副书记陆小文说,按照《河湾村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规划》,全村逐步实施风貌改造、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等34个项目,全村各项事业迎来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大山深处的河湾村今非昔比,今年47岁的陈小琴见证了全村由落后到兴旺的发展全过程。“我家以前住的是土房子,今年建成了现代化楼房,庭院内外都很干净整洁,还创办了农家乐。”陈小琴说,因为村庄靠近兴隆山景区,每年夏秋季节来村里的游客很多,现在村道整修得很宽阔,游客来了有停车场,吃住都很方便。
记者了解到,榆中县计划总投资31899.22万元,创建9个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规划了69个乡村建设项目。随着这些项目逐步落实,全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迈上新台阶。
“全村实施了第八期新农村建设项目,创建了600亩现代农业温室大棚和配套灌溉设施,实施了24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配套建成了产业道路,开展了河道治理和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和平镇冯湾村党支部书记冯人民说,全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建设逐步完善,实现了强村富民的目标。
产业升级 农民致富有盼头
产业强起来了,农民致富有了积极性。
河湾村平均海拔2600米-2700米,人均耕地2.5亩。全村因地制宜,发展山地蔬菜和中药材产业,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我们不但发展旅游产业,家里还种植中药材和露地蔬菜,每年收入在翻倍增长。”陈小琴说,这几年村里的产业发展越来越好。
在冯湾村,乡村经济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在推进乡村产业链建设的基础上,村里成立了5家村办股份制企业,以“村企合一”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村里的宏丰农业公司整合闲置土地1100余亩,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和农业观光产业,每年实现100多万元创收。宏立工贸主要经营宾馆、运输、建筑、建材等多个产业,固定资产已达2000万元,年度创收90余万元。万眼泉园林公墓设立殡葬服务中心,年度创收80余万元。”冯人民说,村里自来水、天然气、宽带等现代化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为产业发展创造了便利。
据介绍,冯湾村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整合村内企业,将全村划分为粮食种植、水系林木、仓储物流等6个功能区,形成了多元融合、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村级完整产业链。
“村里建成了年产2000万株标准化蔬菜种苗繁育基地,全村种植蔬菜1000多亩,种植了900亩中药材,建成了150亩百合、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有500多亩的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冯人民说,村里盘活了现有资产资源,形成了“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都来抓产业”的浓厚创业氛围,土地种出了大产业。
生态宜居 增强农民幸福感
生态宜居是创建和美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目标,是把河湾村打造成为陇原大地上的一张新名片,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改善村容风貌,推进各项试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陆小文说,按照村庄“规划设计体现本土元素、展示当地人文”的工作要求,充分彰显河湾村生态底色,打造现代化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记者了解到,榆中县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整治活动,彻底根除了村庄、河流、铁路沿线、公路沿线生活垃圾,提升了和美乡村的乡村气质。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动群众参与82302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6218吨,清理河塘沟渠3271公里,拆除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等410处。
“生活在环境优美的村庄,才能真正体味到生活的芬芳。”冯人民说,通过打造现代化和美乡村,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乡村变得更加和谐了,农民获得了真正的幸福感。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