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近年来,庄浪县依托百万亩生态梯田和关山大景区资源禀赋,紧扣“生态梯田·大美关山·人文庄浪”旅游品牌建设,挖掘整合“山、水、林、田、路、文”等资源要素,变“村庄”为“景区”,“农舍”为“农家乐”,“村民”为“产业工人”。如今,村庄周边亭台楼阁,绿树成荫,游乐设施完善,游客们还能亲身体验农事过程,一幅幅怡然惬意的场景成为农文旅融合的生动体现。
融景于农亦农亦景
76公里的花海长廊沿路装扮,200多亩“陌上花海”,近百米梯田风情廊道……走进庄浪县,让许多人觉得这里更像景区而非农村。近年来,借助关山大景区建设和梯田资源优势,让这里亦农亦景,融景于农。
让游客们流连忘返的通化镇陈堡村,是关山林缘区一个偏远山村。近年来,陈堡村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和秀美的自然风景,实现了乡村乡貌大提升。
“村里依山种植了200亩的‘陌上花海’,夏日里紫色的马鞭草花海与村庄农舍、田间小路构成一幅乡村诗意美景。”通化镇党委副书记刘健康介绍,为了留住游客,村里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优质乡村旅游,不断延长产业链。今年“陌上花海”活动开展以来,客流量达到10万余人次。
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大棚里采摘水果、孩子们在游乐园内传来阵阵笑声、徒步爱好者在梯田风情廊道上感受田园风光……在水洛镇吊沟村,处处可见蓬勃生机。如今的吊沟村,已建成的窑洞农事体验园,现代化梯田生态果园观景台设置了“打卡”造型椅座、苹果驿站和梯田文化墙,围绕沿途布置的“心愿”树,形成了浪漫的梯田风情廊道,在这里,游客尽享“体验式”旅游。
有颜值更有产值
近年来,庄浪县不断整合乡村特色资源,开发了一批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今年1至10月份,庄浪县累计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8亿元。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庄浪县开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颜”模式。陈堡村拆除塌房烂院、残垣断壁等违(危房)法建筑80处,规划建成商业小吃一条街门店660平方米,依山建成集水车公园、百草园、乡村记忆园、农耕体验园、古堡军事园为一体的原生态体验园1处,既提升了原来景点和乡村示范点的硬实力,又扩展了乡村旅游区域。
郑河乡上寨村通过多种经营模式融合发展,建立建强联农带农机制,鼓励农户经营小摊点、小商铺,发展小吃、商品零售,点燃人间烟火。截至目前,已发展经营商业点36个,每个商户靠吃“旅游饭”年收入3万元以上。村集体通过经营农家乐、罐罐茶年收入5万元以上;通过集体场地和娱乐园场地的出租,每年获得租赁收入3万元以上。“让农民生活在景区,在景区里致富,把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转化为农民、农村、农业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郑河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董雨昕说。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让越来越多的人回乡就业,也吸引了不少企业来此投资。在吊沟村,当地积极引导乡土人才返乡创业,建成宫灯就业工厂和帮扶车间各1处,建办果品周转箱生产线1条,就地就近吸纳劳动力160人,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以上。全村人均收益1.4万元以上,苹果总产值达24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20万元。
创新全域旅游新模式
依托现有优势,庄浪县按照“一镇一特色、一景一品牌、一村一风韵”原则,打好农文旅融合组合牌,壮大特色产业,培育精品农业,做精乡村旅游,逐步形成全域旅游新模式。
庄浪县文旅局局长刘晓东介绍,《庄浪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链工作实施方案》《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方案》等文件的出台,为全县乡村游示范村发展画好了“施工图”。
以上寨村为例,村上从实际出发重塑乡村价值。近两年,上寨村以山水田园“塑形”,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玻璃桥、景观亭、游步栈道、蟠桃园等各类景观及配套服务设施。与正在建设的无动力乐园一道,规划建立关山人家老屋民宿、乡村记忆馆、农耕文化场景、石埂梯田教育基地、餐饮区、梯田花海、商业街、农事体验区等20多个区域板块,为“塑形”夯实基础,乡村旅游的承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围绕推进乡村旅游,2023年庄浪县投入帮扶资金950万元,打造水洛镇吊沟村、韩店镇石桥村、南坪镇高庄村、岳堡镇岔口村、郑河乡上寨村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内生发展动力。
《庄浪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庄浪县将打造印象水洛城、紫荆路一条街等文旅商业聚集区,云崖寺等5个A级景区,石桥等多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逐步构建起“以关山大景区为龙头,以紫荆山公园和生态梯田为两翼,以多点乡村旅游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框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