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庄子峁: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共富实践

 2024/01/02 11:35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张栎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张栎

  清晨,金色阳光洒在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上,照耀着环县山区腹地的一个村组上。鸟儿发出的空灵啼鸣,在微风的吹拂下四散开去,穿过一树一树晶莹的雾凇,在游客的心里泛起阵阵涟漪。

  庄子峁,一个距环县县城28公里,位于环县洪德镇耿塬村、四面环山的小村组,没有任何旅游资源,却在冬季依然能吸引游客前往,值得深思,也带来不少启示。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庄子峁成为环县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试验田”。这是在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的历史新阶段出现的甘肃新故事,也是优秀乡村人才带领群众,用智慧和汗水写就的乡村振兴新事迹。

  传统农耕文化石碾辣子吸引了众多游客。

  奉献乡里:乡贤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不是村主任,也不是致富带头人,却要安排、指导群众开展生产经营;不分红、不抽成,还要为村民们提供便利,将农副产品放在县里免费代销。今年40岁的杨清艳是环县庄子峁生态农庄的负责人,自从打算开始建农庄,她就身兼数职,恨不得“一天掰成几天用”。

  杨清艳并没有觉得累。她说:“服务于农村、服务于身边的乡亲、服务于村组发展,就应该身先士卒,这个没什么可说的。”

  出生在环县的杨清艳,受当地浓厚农耕文化的影响,一直深爱着自己的家乡。见证了几十年无人问津的小村组一朝能备受瞩目,让村民们做起旅游生意,杨清艳倍感欣慰。当地群众的支持、各地网友的点赞让她热血沸腾,“现在村里的婶子们干劲十足,感觉都年轻了10岁。”她现在不仅要带领婶子们直播,还要帮婶子们接单、接团,游客或者参观团多时,还要担起导游讲解员的工作,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女团长”。闲暇之余,她还给村组里的婶子们进行培训,指导大家怎么紧贴时代,做出更好、更易被城市人接纳的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以及接待旅游团队时如何应对突发状况,确保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其实也不算什么‘女团长’,作为村组里的一员,帮助老婶子们增收,改变庄子峁的落后面貌,让老家跟上时代的潮流,我乐见其成,更乐于助其成。能参与家乡建设、振兴乡村这件大事,我觉得很有意义,很光荣。”杨清艳说,“看到村里的人现在每天洋溢着欢乐幸福的模样,看到家家户户相亲相爱,庄子峁也成为环县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我内心更多的是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环县文旅局副局长白义平介绍,县里、镇里都非常重视发挥农村优秀人才的带动作用。这些人,已逐步在村民自治、矛盾纠纷化解、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带头作用。

  庄子峁农耕文化展示馆。

  人人参与:一户一品的共富尝试

  其实,杨清艳并不是生在庄子峁的人,而是嫁到庄子峁的媳妇。

  初到庄子峁,杨清艳就发现,这个村组只剩老人,孩子们都走出大山,过起了新生活。

  “建生态农庄,最初是受我丈夫的影响,想要改变村里的村容村貌。”但是,修好新路、种上花草树木,“我们想要的那种转变却没有,这时我们发现是村子里的人缺少干劲,没有精气神。”于是,怎样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带领村民转变思想、参与村组建设,让大家共同致富,成为杨清艳一直思考的问题。

  2020年,杨清艳去外地出差、交流,看到外省其他地方的农庄发展得那么好:“我就想我们庄子峁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原生态农产品,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把好东西发掘出来带给大家。”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杨清艳开始给村组里的叔伯、婶婶做工作,并向县里申请建设环县庄子峁生态农庄。

  “一开始,村里只有四户叔伯、婶婶支持我,他们根据自己所长,一户做黑豆酱油,一户做手工醋,一户养殖土鸡,一户种植辣椒。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只要有人参与,我就不能让乡亲们失望。”从那时开始,杨清艳只要有时间就会到这四户叔伯、婶婶家里拍视频,录制酱油、醋的手工制作过程,记录辣椒和小鸡的成长过程。“一开始没有什么流量,但是发的多了,没想到日积月累,还留下了一批粉丝。”杨清艳说。

  与此同时,生态农庄项目也审批通过,农庄正式开始建设。经过一年的努力,四户农家的产品尽管量不大,但是都卖了出去,而且大受好评。庄子峁“土特产”在周边也有了自己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2021年,更多的村民愿意跟着杨清艳干了,“手工制箩、瘦肉型苏太猪、蜂蜜,只要有点不同手艺的人都想参与其中,大家都想凭自己的手艺挣钱。”2022年春节,外出打工的九叔、九婶过年回来了,发现村里的变化后,老两口主动找到杨清艳,想要跟着她干。

  杨清艳说:“每家每户都要有自己的品类,不能重复,让他们做哪一品类着实让我有些头疼。一个偶然机会,我发现九婶的油饼做得很好,就开玩笑说,九婶干脆卖油饼吧,没想到老两口认了真,油饼生意就做了起来。”

  九婶高毓琴告诉记者,现在她每天要卖300多个油饼,每月光油饼一项就能收入3万多元。高毓琴说:“2023年除了油饼,我们又增加了黄酒、酱油,还开起了‘七奶奶小厨’饭庄,到庄子峁来的人,都会来我们这里吃饭。有旅游团和参观团时,我们也要负责接待,人太多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请村里人一起帮忙,每天按120元给大家结工资,有钱大家一起挣。”

  现在的庄子峁,探索出了“一户一品、自主经营、人人参与、抱团发展”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22户103名群众每家都和高毓琴一样,在家门口有自己稳定的收入。杨志奎靠养殖黑山羊、加工蜂蜜过上了甜日子;杨志熙靠种植辣椒、酿制手工醋收获颇丰;杨志平靠散养土鸡、酿制黄酒年收入超10万元……

  庄子峁农庄开展各种种植体验参观活动。

   集体创新:“老村民”玩转“新农活”

  在“庄子峁”品牌打响后,现在村里的叔伯婶婶们除了做好自己的拿手产品,更是各显其能,开直播推介自己的产品,介绍自己的家乡。

  十二奶奶为自己的手工辣椒面做代言,七婶主推自己的农家小米,八大爷抱着农家土鸡讲饲养,十一婶直播自己做黑豆酱……

  八大爷杨志平告诉记者,他已经有1000多粉丝了,现在每天晚上6:30吃完晚饭准时开播,给大家介绍自家土鸡、黄酒及各类农产品,还时不时要和观众展开互动。“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是我干劲十足,有时直播间里只有几十个人,话也说得少,但是效果很好,2023年11月分红时,仅线上收入就有近2万元。”

  看到大家兴趣这么高,杨清艳干脆组建了“村花直播间”,将大家集合到一起,穿着传统大花袄,跳起了秧歌,除了展示产品、才艺,更将农庄的美和劳动群众的风采展现了出来。

  在“庄子峁”品牌火了后,白义平感慨地说:“没想到,还能等到这一天。”

  多年来,环县文旅局每到旅游旺季,都会策划美食品鉴、皮影戏演出、戏曲名角秦腔展演、农特产品展销、文化探寻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和近郊游、周边游产品,但是都未能形成很好的IP塑造效果。

  反观庄子峁,村民大力运用新媒体平台,把手机变成新农具,把数据变成新农资,把直播变成新农活,形成了户户都直播、家家不同频的宣传热潮。白义平说:“庄子峁通过践行‘新媒体+产业’路径,和村民一起闯出了一条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

  受此启发,环县组织各村在庄子峁生态农庄开展乡村女性经济赋能培训,开展了广泛的新媒体人才线上线下培训,在庄子峁生态农庄里现场学习、现场实践,帮助当地村民通过自媒体、直播带货等手段发展致富。2021年,农庄被环县农广校命名为“农民田间学校”,2023年被省农广校命名为“省级示范性农民田间学校”,同年,先后被县委统战部、团委、妇联授予“村村播”示范基地、“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乡村巾帼示范基地”等,杨清艳也被确定为庆阳市“村村播”新农人培育工程带头人。

  据统计,目前,庄子峁生态农庄已建成蜂蜜庄园、农家手工酱醋、石磨面粉、石碾辣子、糜子黄酒、手工织箩等六个小作坊,陇东羯羊、农家散养鸡、瘦肉型苏太猪等三个养殖中心,无公害蔬菜园、商用百合、珍稀花卉树木植物园、核桃、早中晚熟桃采摘园等三个采摘基地。农庄统一申请了商标、定制了包装,土蜂蜜、手工酱醋、石磨面粉、辣椒等打包好的农特产品被装上货车销往全国各地,在电商的助力下,“庄子峁”品牌农特产品迎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庄子峁旅游业也开始逐步迈入正轨。

   农文旅融合:“留住乡愁”“振兴乡村”

  仅靠一些土特产品、几个淳朴的农村大婶,还不足以引客入山庄。

  “游客进入乡村农庄,买土特产品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要游、要玩、要体验农村生活、要寻找乡愁。”杨清艳把这些想法和农庄20多户乡亲商议后,大家就行动了起来。共享菜园、儿童游乐园、栽植特色花卉、装饰雕塑造型、开设烧烤啤酒广场、增加特色农家乐、窑洞民宿……“有了这些,游客过来就不只是寻乡味、还可寻乡趣。”杨清艳说。

  为了增加庄子峁的旅游内涵,环县文旅局也积极争取多方补助支持,主要是“醇厚农耕文化底蕴的加持。”

  据白义平介绍,为了扶持庄子峁的乡村旅游建设,自庄子峁生态农庄获批建设之后,环县文旅局先后争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东西部协作等资金,在农耕民俗文化展示馆、农民灯光球场、九德书苑、乡愁记忆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了一些补助,从而提振了他们发展的信心。

  白义平说:“有了这些文化场馆,体验乡愁就得以实现。现在的庄子峁已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乡村旅游产业链。”

  对于2024年,杨清艳有很多期待:“我们将加大体验项目的投入,持续开发多种乡间、乡愁体验产品。比如建设自助露营基地,增加‘咩咩体验园’和‘喔喔体验园’,让游客体验养羊和养鸡生活。在2023年采摘园的基础上,农庄还将增加人参果、草莓、芦笋和甜瓜采摘项目。在农副产品方面,农庄欢迎环县甚至周边有意愿的农户加盟,为他们代销特色产品。”

  如今的庄子峁,已打破了传统单一依靠农业脱贫致富的格局,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群众增收“受制于天”的无奈逐渐被“破天而行、融合发展”所取代。“即使天公不作美,也有人智人力获得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收入。”杨清艳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