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春节十记

 2024/02/26 11:1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开栏的话:2024年是“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开展的第14年。春节期间,本报记者深入基层,用心用情感受春节的变与不变。从今日起,本报推出“新春走基层·春节十记”栏目,连续刊发记者采写的十篇稿件。稿件聚焦小事件、反映大主题,勾勒小场景、展现大视野,通过细节呈现,以温暖人心的笔触、朴素流畅的语言,讲述普通百姓春节的故事,生动展示广大人民群众欢乐过春节的祥和景象。

  敬请关注!

  【一记】婆婆的年味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苏叶

  腊八过后,“婆婆的年”也开始准备了,擦玻璃、扫房子……更是在儿女们不留意间,蚂蚁搬家式地备齐了过年所需的大部分年货,冰箱、冰柜都装得满满当当。买了超出正常食用量的米、面、油、肉类之后,还不忘给孙儿们买零食。处处周到,处处体现出过年的气息。

  从苏州赶回兰州过年的二姑姐指着冰柜说:“妈,你又把冰柜填满了,买那么多吃得完吗?”对于儿女的各种“责怪”,婆婆总是笑着说:“过年谁家不是这样的,东西买好放着心里就踏实了。”

  过完小年,婆婆又开始一样一样精心制作过年的食物。蒸花卷、炸油果子、炸丸子、蒸糟肉……每一样都要忙活一整天。

  多年来,婆婆一直就是爱“操心”,无论儿女孙辈还是亲戚们的事都很上心,特别是每年除夕的年夜饭,一定会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地张罗一大桌子美食。在婆婆潜意识中,年夜饭是一年来最重要的一顿饭,马虎不得。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夜饭逐渐传承给大姑姐操持。大姑姐也是尽心尽力做着,即使这样,婆婆仍然不放心,时刻在大姑姐身后“盯着”。

  除夕当天一大早,婆婆依旧“陪”着大姑姐在厨房里忙活着,准备了满满一大桌子菜,基本上是按照婆婆十几年不变的菜谱做的。酱大骨、炸带鱼、糟肉、皮冻、拌三丝……

  “妈,你的这些年夜饭菜式和味道体现哪里的风俗习惯?”

  “说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长期习惯了。”

  “妈的这些风俗习惯跟她大半辈长期生活过的三个地方有密切关系,白银靖远以及兰州、皋兰,年夜饭也融合了这三地的风俗习惯,这个凉拌菜就是皋兰的。”大姑姐指着刚拌好的凉菜说。

  时代在变,婆婆的年味始终不变。

  在儿子眼里,从小到大,婆婆在除夕当天有三个“不能少”:年夜饭上的酱大骨、糟肉、带鱼不能少,这几道菜是每年年夜饭雷打不动的菜式;除夕夜女儿不能少;大年三十儿孙的压岁钱不能少。只有办完这些,吃完初一的饺子,婆婆的年才过得安心。

  婆婆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已经八十多岁了,骨子里透着传统的一面,也有不落俗套和与时俱进的一面。中国传统过大年的一些民俗会严格遵守,比如,除夕贴对联一定要儿孙来干,除夕团圆之夜一定要守岁……

  一大桌菜,“糟肉”象征着丰衣足食,大块的肉足以让人心里踏实。“酱大骨”则是婆婆老家的传统菜式。至于“皮冻”那是全家人都爱吃的,再难做婆婆都会煮一大锅,让全家人吃个够。在全家人尽情享用的时候,婆婆大多时候都是笑着看全家人吃吃喝喝。

  近几年,随着孙辈的逐渐长大以及家人的强烈要求,婆婆的年味也在与时俱进,年夜饭上增添了小辈们爱吃的火锅、烧烤等。今年更是在年前就早早嘱托儿子一定要买龙虾、鲍鱼等海鲜,就是要过一个与以往不一样的年。

  在我眼中,婆婆的年带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更是全家人的依托。

  【二记】风雪难挡回家路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莉莉

  腊月二十八,天刚蒙蒙亮,在上海某企业上班的张丽娜,就带着兴奋和期待,驾车踏上了二十多个小时的回家之路。 从小生活在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的张丽娜,今年是她在上海工作的第8个年头。

  “从上海启程时,就开始下雨有雾,路况特别不好。”张丽娜说,当天下午她就开始紧张了,听说河南已经开始降雪,担心高速封路,困在外地,那就糟了。

  就这样,回家路上因雨雪天气,一直走走停停。历时28个小时,跨越1600余公里,张丽娜终于返回老家和父母吃上了“团圆饭”。

  说起多年来的春节回家,张丽娜记忆深刻。有一年春节回家,她从上海到西安整整站了10来个小时,到站之后,两腿如灌了铅般的酸胀,两天一夜没有合眼,浑身乏累无力。但一下车,看到家乡的山水,听到亲切的乡音,归途中所有的疲乏顿时烟消云散。

  虽然每次回家都要与春运返乡的大军一起拥挤,一起受累,但心情总是那么迫切,每次到家的感觉都是那么美好。

  “今年,我终于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再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狼狈地挤火车、转汽车,一身疲惫地回家。”张丽娜高兴地说,路途遥远,又遇上雨雪,一路上开车很累,但见到爸妈很开心,20多个小时对我来说是小意思。

  工作了一年能带着“幸福”回家是张丽娜心中最大的愿望:箱子里沉甸甸的年货,表达着对父母满满的孝心;大年三十给父母做上一桌美味佳肴,与家人分享散发着浓浓“幸福味”的年夜饭;晚饭后与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这就是过年。

  “老家过年就是热闹,有意思,真想在老家多待些时间,但条件不允许。父母年龄大了,有些家务做不动了。我回家后,每天做饭、收拾房子、招呼亲戚,忙得很。”常年在外的张丽娜聊起家里的事有些惆怅。

  “路再难,也挡不住回家的脚步;车再挤,也挤不掉对亲人的思念。或坐、或卧、或站、或骑、或飞……无论用何种方式,春节一定要回家。”张丽娜感慨道。

  回家的幸福道不尽、数不完,春节假期短短几天后,张丽娜又开着自己的爱车离开家乡,返回上海上班了。

张丽娜年三十在家包饺子

  【三记】年在看风景的路上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马如娟

  除夕前两天,我们一家四口开启了甲辰龙年的春节之旅,目的地是重庆、成都。这也是我们家首次旅游过年,心绪既有“期许”之愿,亦有“圆缺”之感。

  开往重庆的动车上,看着母亲和孩子说说笑笑的兴奋劲儿,一年来的忙碌辛苦顿觉值得。

  一路上,母亲给孩子讲年轻时她去西安、沈阳及北京、河南等地旅游时的趣事:“年轻时,姥姥去过很多地方,你姥爷在世的时候只要有机会就会带我出去。那时候条件有限,也没那么多旅游景点,游客也不多。”

  一路故事,一路风景。随着车窗外景物的不断变化,我们到达了此行的第一站——重庆。奔腾不息的长江和嘉陵江上汽笛喧闹,灯火辉煌的街市里火锅滚烫,鳞次栉比的高楼中山峦连绵,双脚一踏上这片土地,我们就被重庆的火辣热情所包围。

  年三十清晨,长江货船的汽笛声惊醒了梦中的家人。我们沉浸在城市的美丽景色中,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上,欣赏着每一座独特的建筑,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年味”。

  家人们选定在一家火锅店吃除夕夜的团圆饭。“这家吃的人特别多,吃饭就要找人多的地方,人多味道就差不了。”母亲自信地说。“味道真是棒极了!”确实如母亲所说,这家味道足够正宗,平时母亲很少吃辣,但这次吃得很开心。

  吃完火锅,我们全家回到酒店看春晚,一边吃着小零食,一边听母亲讲她小时候的故事,孩子听得津津有味。那晚,我和母亲长谈。我们谈了以往的家长里短、谈了现在的精彩生活,更谈了对未来的憧憬。

  身处异乡,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母亲的故事,这些是日常忙碌生活中从未了解过的。重是重逢的重,庆是庆幸的庆。能重逢便是庆幸,庆幸还能带着母亲旅行过年。

  大年初一,我们从重庆转至成都,吹吹太古里的晚风,看看春熙路的时尚,赏赏杜甫草堂的文化,尝尝宽窄巷子的美食,感受巴蜀大地的古韵风情。

  每到一个景点,母亲就被孩子拉着摆Pose,各种拍照留影。母亲也很配合,嘴上说不照了,但是只要孩子一拉手,母亲又很快站到指定的地方,样子好萌。所谓“老来还小”,大概就是如此吧。

  一路上,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欢笑和新鲜感。

  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我们扫码租了共享单车,在校园里骑行看景。想起小时候母亲骑着自行车带着我们游玩,而此时年迈的母亲却已不敢骑单车,只能看着孩子在欢闹。心里突然很难过,母亲骑车带着我们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

  一路上母亲牵着孩子的手在前面走,我们紧跟在后面。

  最温情的背影,是我最爱的人。

  这个年过得“巴适得很”,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家庭的责任和亲情的意义。我意识到,春节不仅仅是一顿年夜饭,更是家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分享。只有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节日里感受到温暖和快乐,才算是真正的团圆。

  返回途中,母亲在飞机上不停地给孩子讲,现在出门可真方便。看着窗外的风景,想起了这次旅行的点滴,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温暖。现在的我,只希望母亲继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旅行的向往,身体康健,我可以多带她出去走走,让爱在旅途的风景中继续绽放……

马如娟家人春节在成都文殊院红墙的福字前合影

  【四记】年夜饭里“话丰年”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胡旺弟

  随着日历一页页地翻动,年关越来越近,越来越多的游子们踏上了熟悉且亲切的回家路。

  除夕前夕,我们全家回到静宁县贾河乡高窑村老家过团圆年。当天,出嫁在邻村的二姐任改弟和二姐夫王明明开着新买的小汽车来“送年”(当地习俗,出嫁后姑娘过年前先要回娘家送年货)。

  二姐从后备箱里拿出各种年货,我公公婆婆看着二姐带来的鲜肉、坚果、蔬菜、水果、牛奶、面点和营养品,不停念叨着:“这个年格外丰盛,拿的东西太多了。”

  二姐笑着说:“以前日子过得艰难,愧于不能给老人准备像样的礼物,只能拿几个馍馍和自己泡的咸菜。”

  现在不一样了,二姐的六个孩子中只有最小的在上大学,五个姑娘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分别在西宁、西安、兰州、深圳以及当地乡镇上班,二姐把孩子送给她的好吃的都拿回来送给自己的父母。

  二姐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大年三十更是热闹,在外面工作和上学的孩子们都赶回来过年,团聚的日子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年夜饭承载着深厚的家庭情感和文化意义。屋外冷风瑟瑟,屋内热气腾腾,准备年夜饭是二姐全家大展身手的时光。

  由于孩子们常年在外,二姐更加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亲手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

  从逛大集、买食材开始筹备年夜饭,二姐认为这就是享受幸福的过程,这是一年中家庭最热闹的时刻。

  跳跃的灶火上,超大的铁锅中,热气腾腾的馒头,香气扑鼻的肉菜调和着一家人的爱意和幸福。

  大外甥女丽娜炸完肉丸又炸虾片,锅里眨眼间膨起各色的花朵儿,好似绽放的笑颜。

  小外甥女岚竹总是不走寻常路,她热衷于自己琢磨新菜品——用土豆和淀粉蒸制出来了爽滑的小丸子,并取名为“洋芋圆圆”。

  农村过年菜的数量有讲究也有寓意,一大桌菜每一道都蕴含着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丰盛的菜品,新年画、新窗花和一副饱含寓意的春联:“春满人间贺团圆、神州万里庆丰年”。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年夜饭的美味,七嘴八舌拉着家常,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在外的工作和生活,孩子关心的是父母在家的点点滴滴。

  苹果是二姐夫家的支柱产业。去年,部分地块苹果树受到霜冻灾害影响而减产,但在外地上班的孩子们帮忙在网上销售,加之苹果价格好,减产而不减收。

  目前,二姐夫正在学习开网店,他的目标是:“先保证自己家种的苹果能自产自销,将年收入提高到20万元以上,然后帮助乡亲们销售苹果。”

  “读书身健方为福,种树花开总是缘。”二姐夫总拿家里上房的一副书法名联教育孩子读书明理、雅养性情,享用年夜饭时他也不忘再提名联。

  当新春的钟声响起之际,鞭炮齐鸣,礼花满天,我也在和二姐全家的视频中度过了一个别样的除夕夜,视频中“享用”她家丰盛的年夜饭,感受岁稔年丰带给二姐一家人的幸福和快乐。

任改弟一家团圆的幸福时刻

  【五记】外卖骑手在坚守中传递年味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大年初一,兰州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但却有一群人,身着统一制服,头戴黄色头盔,穿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就是外卖骑手。他们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岗位,当起了“年味的传递者”。

  截至大年初一下午四点,马滕送了24单“美味”。这一天,马滕也想回家和家人团聚,可岗位职责使然,他只能在感受别人的幸福中度过万家团圆的日子。

  年越近外卖骑手越忙。农历腊月二十九,在兰州市城关区大众巷星光夜市口,一脸疲惫的马滕正计划坐在星光夜市保安岗亭的凳子上稍作休息,没想到刚一落座,手机就叮咚叮咚地响了起来。

  “好几个订单来了,这个订单派送点在酒泉路街道附近,另外几个订单地址是三角花园、铁路局……”马滕一边查看订单信息,一路小跑去餐馆取餐。

  19岁的马滕曾是兰州市张掖路夜市上一位摊主,主要卖炒河粉等特色小吃。经营了几个月,生意惨淡,不但没挣到钱,反而把本钱都赔进去了。为了捞回本钱,他加入了送外卖大军。

  “我要给我的弟弟树立榜样,我要给女朋友一个温暖的家,再苦再累,我必须得坚持下去。”他说。

  马滕的送餐范围主要在张掖路、永昌路附近。他所在的站点共有骑手40多人,大多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年前,不少骑手都回老家过年了,留下来的十来个人的工作量比平时多了很多。

  “太堵了,快帮我接个单。”马滕送完一单,又接到队友的请求帮助。“永昌路这片我都不用开导航,哪栋楼哪个单元,门儿清!”马滕一边说着,一边冲上了四楼,“上下楼都要跑着,一天要跑几十次。”

  “太累了,截至上午10点半,我已经跑了42单。这两天订单太多了,我9点左右开始跑单,晚上下班都到凌晨了。”腊月二十九日晚,在送外卖间隙马滕告诉记者,当天跑了75单,“我原打算早点下班,但是好多队友都回家过年了,订单量又很大,为保证顾客及时吃上可口的热饭,我必须坚守岗位。”

  大年三十早上,在前一天高强度的劳动后,马滕重振精神,点开接单页面,刷着频繁跳出的炒菜米饭、烧烤、奶茶等订单,开始了除夕一天忙碌的跑单工作。

  除夕夜幕降临时分,送完二十多单外卖后,马滕在骑手群里一字一句打下对同行的新年祝愿,一大段祝福之后,接连发了三个“新年快乐”红包,发完红包,许了个新年愿望:“希望队员们都平平安安!再坚持、再努力,多挣点钱,在兰州买套房子,给心爱的姑娘一个温暖的家。”

外卖骑手马滕在查看订单信息

  【六记】南方媳妇眼中的北方年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今年春节,王家大院因为一口新人的到来而显得更加热闹。胡敏芝,这位嫁自苏州的新媳妇,今年首次在兰州过年,她的到来为这个西北家庭带来了别样的年味。

  胡敏芝身材纤细,一双明眸含着江南的温婉。她的笑容,如同初春的暖阳,温暖了整个王家。自从踏入这个陌生的城市,胡敏芝便努力融入这里的生活,学习西北方言,尝试着适应北方的风俗习惯。

  除夕前夕,胡敏芝和婆婆一起忙碌着准备年货。她们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市集,忙着置办年货,选购对联、窗花、鞭炮以及新鲜的食材。

  “这里的年味,与苏州有所不同。”胡敏芝叹道。

  丈夫王鑫笑了笑,经过比较选的大门春联是:“岁岁平安如意,年年吉祥满家。”

  “这副对联好,我们就贴这副。”胡敏芝点头微笑,心中却暗自比较着苏州与兰州的年味。苏州的年,是水墨画般的淡雅;而兰州的年,则是油画般的浓烈。

  除夕当天,王家大院挂满了红灯笼和彩带,洋溢着浓浓的年味。胡敏芝和家人们一起忙碌着准备年夜饭。

  兰州的年夜饭,自然与苏州大有不同:红烧肉、四喜丸子、手抓羊肉……这些传统的兰州菜肴,在婆婆的指导下,在胡敏芝巧手的雕琢下,也带上了苏州的细腻与精致。

  虽然身在兰州,但胡敏芝不忘苏州的传统,她亲手制作了苏州年夜饭必备的蛋饺,金黄的蛋皮包裹上肉馅,形状就像是一个金元宝,把金灿灿的蛋饺端上餐桌,是“招财进宝”浪漫式的表达。随后她又做了松鼠鳜鱼、清蒸鲈鱼等江南佳肴。

  胡敏芝还向婆婆学做兰州特色美食黄焖羊肉。“先准备好葱、姜,然后将前一晚焖好的羊肉倒进油锅爆炒,再放葱段和姜,直至羊肉炒出表面金黄,再加入盐、黄焖羊肉专用调料,还有灵魂细辣面,将调料翻炒均匀,加入青红椒、蒜苗、粉条……”胡敏芝一边炒一边听着婆婆的指导,一会儿一大盆色香味俱全的黄焖羊肉就出锅了。

  这种做法让作为江南女子的胡敏芝大开眼界:“这里的羊肉,真是别有风味。”

  胡敏芝和婆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这顿南北融合的年夜饭。

  饭后,胡敏芝入乡随俗,和兄弟姐妹跪成一排,给长辈们磕头拜年。胡敏芝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感受到了家人的和谐和接纳,也感受到了北方年味的幸福与温暖。

  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胡敏芝在心中默默许下了愿望:愿家人健康平安,愿自己的新生活越来越美好。

  南方媳妇眼中的北方年,不同的是美食和习俗,相同的都是情感交融与文化传承。胡敏芝在兰州的第一个春节,虽然与苏州有所不同,在适应中她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与幸福,也体验到了北方过年的传统文化与地域民俗。

胡敏芝清理院子里的积雪

  【七记】春节值乘在列车上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燕春丽

  农历大年初一,春节小长假第一天,阳光明媚。中午12时15分,兰州车站至中川机场C605次城际列车鸣笛启程。伴随着浓浓的新年味道,旅客们或打电话“报备”着自己的行程,或与家人们聊着到了目的地怎么玩。

  “这是谁的行李,这样放不安全,请重新放置一下。”陈瑜婷正在7车厢整理旅客行李。

  兰州客运段动车集中一队的陈瑜婷是这趟列车的乘务员之一。来自甘肃陇南的她,今年是第五年参加春运。

  陈瑜婷说:“之前春运期间都没回过家,昨天除夕和家人短暂团聚,提前吃了年夜饭后,便赶最后一班车回兰备乘。”

  今年春节期间,她担当的是兰州到中川机场线路。兰州到中川机场全程63公里,有三组列车,每组列车共6趟12个往返,最早的一趟需要工作人员夜间4点报到备乘。

  安置旅客、整理行李架、为旅客添水……陈瑜婷细致认真,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虽然兰州到中川机场线路短,但列车服务工作绝不能“打折扣”。陈瑜婷介绍:“巡视车厢时,必须做到重点旅客的‘三知三有’、到站提醒服务,为需要换乘的旅客解释兰州西站换乘和乘坐飞机的行走线路相关问题。”

  “春运期间客流较大,老人孩子较多,所以要更有耐心地为旅客提供优质的服务。”陈瑜婷说,春节期间能为旅客服务非常有意义,就如同春运目标说的那样,“平安春运、有序春运、温馨春运”,让旅客体验更美好是一线职工的责任。

  多年在乘务一线工作,陈瑜婷有苦也有甜。曾经有一次,列车大面积晚点,旅客情绪很不稳定,她被旅客误解甚至被骂,她感到很委屈。在列车长的安慰和教导之后,她吸取经验,积极乐观地调整好心态,面对旅客有负面情绪时处理越来越成熟,得到了旅客的认可。“帮助旅客解决难题,看着他们平安到站,自己很是欣慰。”陈瑜婷露出了美美的笑容。

  大年初一,看着列车上一家一家的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陈瑜婷的眼中偶尔也闪过一丝失落。但那一瞬过后,她又将十分的热忱投入到服务旅客的工作中:“请出示一下您的身份证……”

  大年初一,是送祝福的日子。陈瑜婷送上了她的祝福:“亲爱的家人,我想对你们说声感谢,感谢你们的培养与支持,是你们的鼓励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前行。祝愿家人、朋友、同事们身体健康,平安快乐,愿铁路大家庭新年新气象,平平安安把旅客送到家。”

  中华儿女对龙年尤其喜爱,龙年新气象,陈瑜婷也将满满的祝福送给了祖国:“祝愿祖国繁荣昌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陈瑜婷为旅客添加热水

  【八记】奔波在“游往春天”的路上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大年初三,早上六点半,付红梅已经到达兰州火车站与游客对接好的集合地点,等待游客的到来。尽管天还未亮,且春寒料峭,但付红梅却神采奕奕。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新年带的第一个团,付红梅格外期待,还给每位游客准备了精美的小礼物,送上新年的祝福,希望首发团一路顺利。

  等待游客的间隙,付红梅与记者细数工作上的酸甜苦辣:“奔波在‘诗与远方’的路上,重新回到忙到双脚起飞的日子,心中感到充满干劲。”

  今年是付红梅从事导游工作的第15个年头了。“面对疫情后的旅游市场变化,以及突如其来的游客潮,2023年显得非常忙乱。因为要适应的不仅是快速回到从前的工作状态,还要快速适应游客出行的新要求。”

  出于对火锅的热爱,付红梅非常喜欢带川渝线的团,这次选择带川渝的首发团亦是如此。出发前,付红梅再次对成都、重庆两座城市的城市文化做了“功课”:“因为现在带团和过去走进名山大川不同,游客更注重城市当地文化内涵的发掘。他们喜欢听当地本土文化的故事,了解当地市井间的烟火气。”

  这次行程中,付红梅最想去的是重庆的老街巷,她打算自由活动的时候,就去找当地的老人们聊聊天。“因为点滴的精彩源于细微处的发现,这种发现可以是发生在老建筑里的故事,也可以是脚下不起眼的地砖、弄堂深处的墙绘,甚至是不断新生的街边小店。要想讲‘活’一条街,还得从曾经住在这里的人和现在住在这里的人入手。”

  “随便和街上晒太阳的阿婆、遛鸟的爷叔聊两句,就会知道很多不一样的街巷故事,等到下次带团的时候就能讲给客人们听,让他们带着好奇心深入弄堂,去探究老街巷的一砖一瓦、风土人情……”

  说着,付红梅就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向记者展示她已经去过的重庆老街巷,“嘉陵桥西村:紧靠嘉陵江边,还曾获得重庆最美宜居小巷社区第一名,这里绿树成荫,亭台小榭,还有马歇尔、鲜英等名人故事;中山四路:被称为重庆最美街道,有很多抗战遗址,街道超级干净,两旁的黄桷树也很漂亮,这条复刻了泱泱大国历史记忆的长路,代言着重庆的前世今生。”

  付红梅的新年愿望是明年带着家人旅行过年。她说带着这些笔记上路,有家人相伴,是工作亦是团圆,走在祖国的山川大地,记录各地的风土人情,新年奔波在“游往春天”的路上,倍感充实。

  “躺平只会让队伍消沉、阵地流失。唯有修炼内功,深挖本地都市游,力求细中再细,不仅要将它们讲得生动,还得讲得通透,至少要做到不被你带的团友问倒。所幸当时选择了在逆境中爬坡过坎,倔强坚守旅游阵地。现在‘风雨过后’‘春暖花开’,旅游人奋斗正当时!”进站前,付红梅不断地为自己加油。

付红梅给游客讲解旅途中的风土人情

  【九记】直播间里“过大年”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蒋文艳

  正月闹社火,是农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早晨10点,踏着喜庆的鼓点和欢快的节拍,兰州高新区定远镇蒋家营村的社火表演正酣,舞动的长龙、划动的旱船、欢腾的戏狮依次登场,一场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春节狂欢拉开了序幕。

  社火场里除了吸引眼球的鼓舞表演,村里村外网红主播们拿着手机直播社火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主播们通过不同角度直播这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线上线下热闹互动。

  社火展演现场大人们观赏表演鼓掌呐喊,孩子们追逐嬉戏;网红主播的直播间里,不能回家的蒋家营村人通过直播观赏家乡社火,感受家乡过年的气息,聊天互动,直播间里好不热闹。

  村民蒋江坪就是直播社火表演中的一员。

  作为村里的网红主播,在快手直播平台,蒋江坪发现自己除了直播农事日常生活外,并无其他“吸粉”的作品。去年,他灵机一动,决定直播春节期间村里的社火表演。让他没想到的是,直播“火”起来了,粉丝涨了许多。

  “现在表演的是旱船,船夫在前面划船,后面的大姑娘们在扶船。”蒋江坪一边拍摄一边给网友解说,“家人们赶紧来,我在蒋家营村社火表演现场为大家直播。”

  “听到熟悉的锣鼓声响,感觉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跳跃。”在蒋江坪的直播间,一位粉丝说,看着家乡传承已久的社火表演,就会勾起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记忆中,小时候就盼着过年看社火,三五小伙伴手拉着手,穿梭在社火队伍间跑来跑去,尤其到了晚上,社火玩到什么时候,自己就跟到什么时候,回到家时手脚已冻得冰凉,对于社火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等长大些时,就一年也没落下参与社火表演,表演了船姑娘、跑龙,打太平鼓等,而如今只能通过直播观看社火表演。只有看了家乡的社火表演,才有“过大年”的感觉。

  “这位粉丝是我们村的人,现在西安工作,近两年很少回老家,我的每场直播他都从头看到尾。在我的直播间里,还有很多像他一样,工作在外地过年回不了家的网友们,我每直播一场,他们都是必看的。”蒋江坪介绍。

  “家人们,现在是太平鼓队鼓表演,腰鼓表演、竹马跑城……”专程从外村赶来的抖音主播华俪加入直播队伍,向粉丝们解说自己看见的社火表演。

  蒋家营村历史悠久,希望通过社火直播,让更多直播间的家人们感受“年的味道”,同时了解乡村传统文化,走进乡村,亲身感受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面貌。网红主播们如是说。

  蒋家营的社火开始演了就不能停,不管是在本村还是受邀去邻村“玩”,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七。网红主播们也是每场不少地跟随着直播,不能到现场看社火的当地村民,不管身在家乡还是他乡,和网上千千万万的网民都时不时会在直播间里来品味过年特有的文化大餐。

蒋家营村的社火表演

  【十记】市集里的“年味儿”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马如娟

  对孩子们来说,过年赶大集的“味道”就是最甜蜜的滋味。糖果小吃、烟花玩具,不仅传递着幸福的味道,更是一年中最美的愿景。设于百年黄河铁桥北端兰州市北滨河路的“黄河市集”一开市,就显得格外热闹。年货大集上人头攒动,“烟火气”在市井之处体现得淋漓尽致,熙熙攘攘的市集里藏着满满的年味儿。

  64岁的马成池在黄河市集经营着一个“吹糖人”摊点,拿手绝活就是做生肖造型的“糖人”。

  正月初八,春节长假最后一天。黄河市集和十几天来一样,人如潮水般涌动。马成池的“吹糖人”生意应接不暇,记者在摊位前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他一个接一个连续吹了十几个各种造型的“糖人”,均被“一抢而空”。

  “吹糖人”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被视为一种年味儿十足的艺术形式。在黄河市集的摊位上,马成池用小木棍挑起一小团糖块,放在手中揉捏和拉扯,做出一个窝头形状,然后从糖块中部拉长,头部捏出两只小角。再从糖块尾部吹气,力道平缓而有分寸。随着一只手不断地缠绕转圈,如同变戏法一般,糖条慢慢膨胀并逐渐透明,差不多一分钟时间,一条栩栩如生的“糖龙”就完成了。

  动作麻溜一气呵成,引来旁边市民和游客的阵阵赞叹。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小动物,活灵活现,深受小朋友们喜爱。

  从黄河市集开市那天起,每天早上十点半开始一直到晚上七点左右,大年三十和年初一也不例外,马成池一直在这里“吹糖人”。“这里的糖都是麦芽糖。”马成池一边拿着一个小棒快速地在糖浆里搅拌,一边给前来观看“吹糖人”的顾客介绍。“吹糖人”艺师们都有自己独到的配料和熬制方法,整个过程全凭经验来判断,所以“操作经验”被吹糖人的艺人视为珍贵的传家宝。

  马成池不紧不慢地讲道,“吹糖人”的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手法要准确,造型要简洁生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很困难,为掌握糖的温度,经常把手烫伤。

  说起“吹糖人”,马成池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过年的时候,希望能够通过我的手艺,让‘吹糖人’这一非遗文化在传统节日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这门技艺被更多人所认可,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马成池笑道。

马成池的“糖人”吸引了诸多游客驻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