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 甘肃如何应对

 2024/03/26 10:05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祁玉洁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3月23日,是第64个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纪念主题为“气候行动最前线”。

  受全球变暖影响,气候变化将给我省带来新的任务和挑战。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一级巡视员、甘肃省气象学会理事长张强表示,未来我省极端气候事件将频发,省气象部门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将呈频发态势

  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影响,祁连山冰川加快消融、雪线上升,冻土区域不断减退,由此造成甘肃一些种植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张强列举分析说,“显著的变化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2023年,我省3次大范围强霜冻为近10年少见,区域性沙尘暴影响范围近20年最大。以往我省沙尘暴出现在冬春季节,而去年出现在夏季,这也表现出了它的极端性。此外,我省河西等地区出现了严重干旱,干旱日数近15年最多;在西部干旱的同时,东部局地暴雨不断,降水局地极端性强,1小时120.7毫米的强降雨创甘肃历史纪录。2022年夏季,全省还出现最强高温天气,54站次达极端高温事件标准;8月降水极端性强,干旱区金塔县单日降水量超年均值。”

  以前,我省河西地区受到干旱的影响比较小,因为有祁连山冰川及雪水补充,我省内陆河流来水量稳定,但是去年祁连山冰川和积雪大量减少,导致内陆河流径流量不断减少。

  张强进一步表示,大量研究表明,未来随着气候变暖,我省的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可能会频发。据国家和我省气候预测,今年夏季我省中部和西部地区大概偏干两成,发生干旱的可能性极大。

  气候变化 我省面临全新挑战

  气候变暖趋势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无疑为我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去年,河西等地区的气象干旱极端性超出了预期,已经对农业产生了显著影响。张强强调,西北地区的气候在某些方面已逼近临界点,甘肃必须严格控制并应对这一局面。为此,我省必须从长远角度谋划水资源问题,树立节水意识,探索调水途径,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随着气候变暖,我省作物的适宜区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做好适宜种植区的气候规划,让农业部门能够精准种植,已成为气象部门的一大重要课题。

  同时,我省必须深入分析并掌握气象灾害的规律,并提前进行预报,以便农业部门能够抢抓种植最佳时机,有效避开气象灾害。

  张强介绍,新的发展阶段,气象服务工作承载着三项重要任务:服务于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充分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首道防线作用。当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强”行动为气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为广泛的需求。

  直面气候变化 我省在行动

  据介绍,为更好地应对挑战、满足需求,我省气象部门将继续推进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建设,提升应对干旱区气候变化的能力。此外,还将启动第三次西北区域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工作,并紧盯“双碳”目标,完成温室气体监测站网建设,适时开展碳足迹监测评估。同时,面向重点区域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风险预估,为城乡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区域性经济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可行性论证,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

  在提升预警能力方面,全省将开展预警信号分县属地化发布业务,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次生灾害的风险管理及早期预警能力。同时,加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产品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方面的应用服务。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省将提升气象保障水平,服务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大生态工程,落实空气质量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提升污染和沙尘天气预报预警能力。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建设,加强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完善面向宜居城市、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等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体系,并抓实天然氧吧、宜居城市等中国气候标志品牌建设。

  在农业方面,我省将主动融入具有甘肃特色的“戈壁生态农业”“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优化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和气象保险指数等,打造“气候好产品”,助力提升“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影响力。

  此外,我省还将推进新能源气象服务,提升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预报能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